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浅析戴望舒雨巷象征主义艺术及民族独创性.docx
文件大小:26.98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4.73千字
文档摘要

浅析戴望舒《雨巷》象征主义艺术及民族独创性

《雨巷》作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被选入多个版本高中语文教材。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该诗时,不能仅将突破点放在解读意象上,而应当关注诗人对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的借鉴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进而窥见诗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作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此时诗人正处于人生低谷期,一方面遭到国民党通缉而到江苏松江避难,因现实黑暗而心理压抑;另一方面与施绛年的恋情虽苦苦追寻却无果。这首诗入选多个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部分教师将分析其意象作为解读该诗的重要途径和教学重点。然而,《雨巷》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手法,融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