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设计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小公鸡和小鸭子》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体现的内容是: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3.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童小故事。课文通过小公鸡捉虫子给小鸭子吃,之后小鸭子又救助不会游泳的小公鸡的故事。告诉我们小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读文识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材分析】
《小公鸡和小鸭子》是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白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人们交流互动,空间不断扩大的全球化的社会。因此个体要学会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是好朋友,小公鸡帮助小鸭子吃到了草地上的虫子,小鸭子又救了落水的小公鸡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懂得伙伴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知识要点】
复习字词,阅读分析课文,体会深情,课后练笔。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比较,联系上下文,了解“吃得很欢、急得直哭、偷偷地、飞快地”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加上描述动作情状的词语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的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不”的变调;通过角色体验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
3.了解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生活习性,感受小伙伴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偷偷地、飞快地”等词语的用法;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生活习性,感受小伙伴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样子,做它们的头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过渡:今天老师带你们认识两个小动物,这两个小动物非常可爱,你们想看看吗?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交流以下问题:
(1)从课题上看,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
(2)“和”在题目中是什么意思?(表示事情发生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小公鸡怎样对待小鸭子,小鸭子又怎样对待小公鸡。)
3.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全班交流。(你见过小公鸡和小鸭子吗?说一说你印象中这两种动物的样子。)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初读课文,看图,了解大意,读准字音,能读完整的句子。(读两遍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几幅图?(4个自然段,两幅图)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开展识字比赛。
4.分小节读课文,读准字音。
5.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根据教师出示的生字卡进行抢答,最先答正确者获胜。
(2)2—3名同学做小老师,领读生字,其他同学跟读。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个接一个地认读生字,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准,哪个小组就获胜。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他、河、说、也”,引导齐读,并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
提示:“他”字左窄右宽,“也”书写时要注意横折钩向右上方倾斜,竖弯钩的弯要长一点。“河”中的“口”在田字格正中偏左上。“说”字中的“口”在右上格靠近中心线的地方。
4.组织学生自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5.组织全班展示。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个自然段。提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书中用的“一块儿”还可以怎么说?(一同,一起)
2.学生自读这一个自然段,对照课件观察:小公鸡和小鸭子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教师让学生轻声读这一个自然段,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在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释疑:
(1)为什么小公鸡捉到很多虫子?
(2)为什么小鸭子捉不到虫子?
2.电脑出示图片,学生借助图片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动脑筋观察图画,认真思考。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3.板书:捉虫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2)想想:“小鸭子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