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系统分析师考试历年真题应用试题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15.14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3.64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系统分析师考试历年真题应用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下列关于系统分析师职责的描述,错误的是()。

A.分析企业需求,设计信息系统

B.参与项目实施,确保项目按时交付

C.负责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优化

D.负责编写代码,实现系统功能

2.下列关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系统分析阶段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B.系统测试阶段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

C.系统设计阶段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二个阶段

D.系统实施阶段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

3.下列关于UML(统一建模语言)的描述,错误的是()。

A.UML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

B.UML可以用于描述软件架构、设计、实现等阶段

C.UML的图形元素包括类、对象、用例等

D.UML是一种编程语言

4.下列关于数据库设计规范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应确保数据库表结构清晰、简洁

B.应避免使用过多的嵌套查询

C.应尽量减少表之间的关联关系

D.应对数据库表进行分区,提高查询效率

5.下列关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的说法,错误的是()。

A.SRS应包含系统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等

B.SRS应具有清晰、简洁、准确的特点

C.SRS应易于理解和修改

D.SRS可以包含系统设计内容

6.下列关于软件测试的方法,不属于黑盒测试的是()。

A.等价类划分

B.边界值分析

C.比较测试

D.错误猜测

7.下列关于软件项目管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项目经理负责制定项目计划、监控项目进度

B.项目组成员负责执行项目任务、提交工作成果

C.项目质量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

D.项目风险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的辅助

8.下列关于软件过程改进的说法,错误的是()。

A.软件过程改进可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B.软件过程改进可以降低软件开发成本

C.软件过程改进与软件开发质量无关

D.软件过程改进需要持续进行

9.下列关于敏捷开发的方法,不属于敏捷开发原则的是()。

A.尽可能采用增量式开发

B.鼓励团队自主管理

C.需求变化时,优先考虑变更需求

D.尽可能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

10.下列关于信息安全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安全是保护信息系统不受非法访问、破坏、泄露等威胁

B.信息安全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等

C.信息安全是软件开发和运维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D.信息安全与软件开发无关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

1.系统分析师在进行需求分析时,需要关注以下哪些方面?()

A.用户需求

B.业务需求

C.系统性能需求

D.技术可行性

E.系统安全需求

2.在UML类图中,以下哪些元素可以表示类?()

A.类

B.对象

C.用例

D.关联

E.属性

3.数据库设计时,以下哪些原则有助于提高数据库性能?()

A.正确的范式设计

B.合理的索引设计

C.优化查询语句

D.数据分区

E.数据压缩

4.以下哪些是软件测试的验证方法?()

A.单元测试

B.集成测试

C.系统测试

D.验收测试

E.性能测试

5.软件项目管理中,以下哪些工具可以帮助项目经理提高效率?()

A.项目管理软件

B.Gantt图

C.风险管理工具

D.团队协作工具

E.质量管理工具

6.软件过程改进的方法包括哪些?()

A.CMMI

B.敏捷开发

C.水平模型

D.螺旋模型

E.精益开发

7.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软件项目延期?()

A.需求变更

B.资源不足

C.技术难题

D.团队沟通不畅

E.项目管理不善

8.以下哪些是软件架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方面?()

A.系统性能

B.系统可扩展性

C.系统安全性

D.系统易用性

E.系统成本

9.以下哪些是信息安全的基本原则?()

A.完整性

B.可用性

C.机密性

D.可审查性

E.可恢复性

10.以下哪些是软件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

A.技术能力

B.沟通能力

C.团队合作精神

D.学习能力

E.抗压能力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系统分析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

2.UML图中的用例图可以用来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

3.第三范式(3NF)可以完全消除数据冗余。()

4.软件测试中,回归测试是指针对已修复的缺陷进行测试。()

5.项目管理中的关键路径法(CPM)是一种网络图分析技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