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AGE5页,共NUMPAGES8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武安一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5月考试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30个小题,每个2分,共60分)
1.赵宝沟文化遗址地处辽河上游。该遗址曾出土538件可鉴定的哺乳动物标本,其中鹿骨338件。结合下图,最合理的推测是()
A.狩猎是玉雕文化的经济基础B.龙山文化手工技术发达
C.该地出现了早期的社会分工D.中华文明体现多元特征
2.河南郑州西山城址距今5300-4800年,其城墙采用版块法夯筑,城内不仅有许多房址和窖穴,还有一处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大型高台建筑基址;另有高规格祭祀的礼祭遗迹,还发现了灰坑葬人、乱葬坑等现象。西山城址的发现印证了()
A.文明的曙光已经显现B.邦国林立的国家形态
C.建筑技术领先于世界D.多元一体文明的成熟
3.根据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信息可知,二里头人喜欢制造专门储酒、温酒、斟酒的器皿,哪怕是寒酸的小墓,也常有陶制酒器。这可以用来说明()
A.封建社会享受之风盛行B.当地工艺水平领先全国
C.中原地区农业发展进步D.长江流域独特的酒文化
4.西周金文中的“诸侯大亚”,是对留居畿内的外服诸侯宗室子弟的统称。如姜尚曾为文王、武王时的太师,周初封齐之后,太师一职则由姜氏留守畿内的后裔承袭。“诸侯大亚”的设置()
A.完善了周代的内外服制度B.维系了周王与诸侯的血缘纽带
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D.冲击了宗法制运行的政治基础
5.春秋时期,居住在“晋南鄙”的姜戎氏称自己“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货币不通,言语不达”,但亦能赋《诗》以明其志;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贵族亦自称周之胄裔”“比于诸华“同于先王”。这反映出当时()
A.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B.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C.周边民族完全融入华夏族D.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6.孟子提倡先义后利,提出“舍生而取义”;墨子主张贵义尚利,提出“兼相爱,交相利”;韩非子崇法尚利,崇法尚义;庄子抱持“义利俱轻”的超然态度。诸子不同的观点主要折射出()
A.学派师承的隔阂B.治国理念的分歧
C.阶级利益的差别D.地域文化的迥异
7.学界普遍认为,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货币。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考古成果,发现秦半两钱相对集中于今陕西、四川等秦故地,且重量不一,成色各异。还有学者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当时各地还存在地域性的等价物,东北边地则一直在使用刀币。这体现了
A.学者阅历影响历史结论B.史学研究须文献与实物互证
C.多元史料丰富历史认知D.年代久远难以复原历史真相
8.学者田余庆认为,早在起义之前,陈胜就制造了“大楚兴,陈胜王”的社会舆论;起义爆发以后,楚人项羽和刘邦等势力纷纷起兵反秦;实际上,此前社会上就一直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这折射出()
A.反秦力量主要来自于关中地区B.分封制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C.秦朝暴政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D.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存在冲突
9.《汉书》记载(汉)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汉)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汉景帝还将王国统辖的支郡收归中央,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汉有王国25个,郡则有43个。这一趋向()
A.为汉武帝大规模对匈奴用兵提供条件B.导致东汉末年豪强崛起形成地方割据
C.致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D.实质是汉朝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延续
10.汉元帝认为“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遂一改汉初徙豪民守陵的做法。汉成帝亦下令“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动摇之心”。汉哀帝即位后规定“勿徙郡国民,使得自安”。这在客观上()
A.有利于豪族势力的膨胀B.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1.东汉初期,刘秀推行“举谣言”制度,中央派遣官员到地方上收集民间“谣言”,收集整理后上报中央,皇帝以此为依据奖惩地方官吏,并对民间“谣言”进行回应。这反映出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根深蒂固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C.以民为本治国理念受到推崇D.政治统治重视社情民意
12.我国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