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3-2025北京初二一模生物汇编:资料分析题.docx
文件大小:1.21 M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2.33万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3-2025北京初二一模生物汇编

资料分析题

一、资料分析题

1.(2025北京海淀初二一模)雪豹常生活在雪线附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雪豹具有长而粗硬的针毛和浓密的绒毛,冬季腹毛长达12厘米。它头骨短宽,顶部隆起,鼻腔大,每次呼吸通气量大,并可加热和湿润高原寒冷且干燥的空气。这有助于雪豹适应高寒低氧的环境。

雪豹是超级猎食者。它的眼眶大且位置靠前,这使它有更好的立体视觉,更容易在山区发现猎物。上、下颌骨可张开70度以上,能有效咬住猎物的脖颈。雪豹的犬齿为圆锥形,臼齿较大且锋利,利于咬穿猎物皮肤和切割食物。雪豹还有构造独特的骨骼、肌肉和与身体近似等长的尾巴,这些都有助于其在陡峭的地形中进行捕猎。

雪豹的主要猎物为山羊、盘羊、鼠兔等食草动物。山羊和鼠兔等繁殖能力较强,若没有天敌控制,它们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长,从而过度消耗黑麦草等植物。雪豹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顶级猎食者。

目前,雪豹的生活空间和食物急剧减少,其种群已处于濒危的境地。保护雪豹迫在眉睫。

(1)图1中的_______与雪豹亲缘关系最近。

(2)雪豹通气量大,有助于身体获得足够的氧气,参与细胞的_______作用,这有利于其适应高原_______的环境。

(3)有利于雪豹在陡峭的地形中捕猎的特点有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根据文中信息判断,图2中_______(填“A”或“B”)为雪豹的头骨。请写出一条以雪豹为顶级猎食者的食物链:_______。

(4)保护雪豹迫在眉睫,请为保护雪豹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

2.(2025北京海淀初二一模)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同学们准备制作眼球模型,开展宣传预防近视的项目研究。

(1)探究科学原理

①如图1所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时,晶状体的曲度可以灵敏变化,使清晰的物像始终能够落在[_____]视网膜上,产生神经冲动,传到_______形成视觉。

②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折射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_______(填“前方”或“后方”),形成近视。

(2)制作眼球模型

同学们根据上述原理,利用简单易得的材料制作了眼球模型,见图2。

①该模型用_______模拟晶状体。

②同学们用该模型演示时,可通过_______的操作,模拟近视眼。

③为了更好地展示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请提出一条针对该模型的改进建议:_______。

(3)提出合理建议

结合模型演示,请向同学们提出一条预防近视、科学用眼的建议:_______。

3.(2025北京顺义初二一模)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动脉硬化是一种动脉血管病变,脂类等物质积聚在内膜导致出血及血栓,管壁中层逐渐钙化,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图1所示)。高血压、高血脂、遗传、吸烟、饮酒、肥胖等是动脉硬化的主要诱因。

冠状动脉(图2所示)是为心肌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血管。如果冠状动脉硬化的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治疗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心脏移植。我国研制的人工心脏(心室辅助装置),重量不到180克,大小和乒乓球差不多,被医学界亲切地称为“中国心”。

人工心脏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人工心脏以电机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源,并在心脏和主动脉接口处加上单向“阀门”以保证泵血效率。但因体积和重量大,手术创伤大等不足已停止使用。第二代人工心脏改进电机,利用磁场驱动叶轮旋转产生抽吸力,将衰竭心脏的血液抽出并“泵”到主动脉,保证血液供应。但叶轮磨损后,会形成血栓。“中国心”是第三代人工心脏,采用全磁悬浮技术,叶轮完全悬浮旋转,血液顺畅流动,降低了形成血栓的几率,且装置体积更小,性能也更稳定。

“中国心”临床试验发现,试验者不仅两年生存率接近心脏移植者,且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还可以正常生活及运动,因此它有望成为心脏衰竭患者的重要选择。

(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冠状动脉是________血管的分支。

A.肺动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上腔静脉

(2)“中国心”作为第三代人工心脏,降低了形成的几率,此外,它还有的优点,因而有望得到发展应用。

(3)图3中的“中国心”安装的位置是紧贴于心脏四个腔中的,它将含氧丰富的血从心脏泵出后,开始正常进行体循环。

(4)青少年时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请结合实际为预防此类疾病提出一条建议。

4.(2025北京顺义初二一模)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如图)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濒危物种之一。它们以树为巢,以溪为家,世代延续着南迁北归的生命循环,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了10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