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实践路径探究
摘要:“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理念。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监督管理存在盲区、育人效果不甚理想等诸多表现。围绕“三全育人”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指出当前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策略,为提升学生社团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学生社团;实践探究
“三全育人”与高校学生社团的内在关系
1.高校学生社团是全员育人的重要形式
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在社团管理和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社团指导教师、专业教师以及学生骨干等育人力量的深度参与,共同建成一支同向发力、精准施策的协同育人队伍。辅导员是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核心力量,通过组织各类思想引领活动以及开展深度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指导教师则是社团专业发展和日常管理的关键角色,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社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同时,指导教师也负责对社团开展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管,进一步保障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专业教师则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专业讲座等形式,为社团成员提供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将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学生骨干是社团活动的中坚力量,他们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为社团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承担起团队建设、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责任。在参与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学生骨干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也是社团育人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2.高校学生社团是全过程育人的有效途径
在校期间,学生在社团中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其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在社团内部的定位变化,自然而然会经历角色与身份的多维转变,这就为提升社团育人实效提供了丰富契机。初入社团时,学生往往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活动,通过参加讨论和协作,承担社团的基本事务,逐渐熟悉社团的运作机制及文化,培养起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执行能力。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部分学生会经过选拔担任社团内的负责人,负责小型项目或活动的策划与执行。面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有效沟通,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最终,少数学生因表现优异晋升为社团学生骨干,在全面参与社团管理与发展规划的同时,配合学校团委等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领导力、组织力和创新能力实现飞跃。通过不同阶段角色和身份的转变,借助学校提供的各类平台和资源,学生实现了与社团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3.高校学生社团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
社团活动类型丰富、学生参与性强,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拓宽了育人渠道。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培养新的兴趣爱好,而且还可以与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互相交流,锻炼社交能力、团队领导力和创新能力,并在丰富实践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自身成长成才提供内在动力支持。一是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其自发性与参与群体的广泛性使其成为思想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学校的指导下,不同类型的社团借助开展的专题活动,持续发挥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二是学生社团是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重要阵地。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眼界和认知的同时,使其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三是很多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将爱好变成专长,进而发展成为毕业后深造或工作的方向,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与此同时,伴随着创新创业浪潮的激荡,学生们也可以将社团当作创新创业的第一实践基地,借助学生社团创立团队、获取资源、培育出优秀的创业项目。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现状
1.数量规模激增但制度保障有待完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学生社团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思想政治类、文娱体育类还是学术科技类、志愿服务类,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此学生社团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然而制度保障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社团在发展和管理上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注册成立、考核、激励的机制尚不健全,对指导教师选聘、学生骨干遴选等方面的管理存在缺失。二是一些高校的学生社团与学校、学院、指导教师的联系相对薄弱,基本处于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状态。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由校团委单独履行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缺乏育人队伍之间的协同配合,育人保障力略显不足。然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