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护理计划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烧伤概述与评估
02
烧伤严重程度评估
03
急救处理流程
04
创面护理规范
05
并发症预防策略
06
康复与随访计划
01
烧伤概述与评估
烧伤定义与分类标准
烧伤定义
烧伤严重程度评估
烧伤程度分类
指由于热力、化学物质、电能或放射线等作用于人体,引起的一种损伤。
按照烧伤深度分为浅度烧伤、中度烧伤、深度烧伤和全层烧伤;按照烧伤面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烧伤。
包括烧伤面积、深度、部位、患者年龄、并发症等因素的综合评估。
烧伤导致皮肤表皮或真皮层受损,使皮肤失去屏障保护功能,容易引起感染。
病理生理学基础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烧伤后,大量体液从伤口渗出,导致血容量减少和电解质失衡,严重时可能引发休克。
体液渗出与电解质失衡
烧伤引发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但过度炎症反应也可能导致纤维化、瘢痕形成等不良后果。
炎症反应与组织修复
护理目标设定原则
生命安全
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防止休克、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01
减轻疼痛
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
促进愈合
通过合理治疗和护理,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和功能障碍。
03
心理支持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护理,帮助其度过难关,重建自信。
04
02
烧伤严重程度评估
面积计算(九分法/手掌法)
将人体表面积划分为9个等分,每个等分占体表面积的9%或1.25个等分占体表面积的1.8%,通过计算烧伤的等分数来评估烧伤面积。
九分法
通过患者手掌面积来估算烧伤面积,一般患者的手掌面积约占体表面积的1%。
手掌法
深度分级与临床特征
浅度烧伤
伤及表皮层,表现为红肿、疼痛、皮温升高,无水疱形成,通常一周左右可愈,不留瘢痕。
中度烧伤
深度烧伤
伤及真皮乳头层,有水疱形成,水疱皮剥脱后可见创面湿润、潮红、疼痛明显,愈合时间需2-3周,不留瘢痕,但有色素沉着。
伤及真皮网状层,创面呈白色或焦黄色,甚至炭化,痛觉消失,愈合时间较长,需3-4周或更长,常留下瘢痕。
1
2
3
患者全身状况评估
烧伤部位
评估烧伤部位、面积和深度,了解烧伤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3
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判断烧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时发现精神异常。
02
精神状态
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01
03
急救处理流程
现场处置关键步骤
脱离热源
迅速将患者从火源或热水中脱离,避免继续受伤。
01
灭火
用湿布、毯子或其他非易燃物品扑灭患者身上的火焰。
02
冷却伤口
用冷水冲洗伤口,减少热量继续伤害皮肤和组织。
03
移除衣物
小心去除伤口周围的衣物,避免粘连和撕扯。
04
液体复苏管理方案
烧伤后,由于体液渗出,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要及时补充血容量。
补充血容量
输液时要特别注意电解质平衡,避免出现低钠血症等水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平衡
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用含盐分的饮料,但不要过量。
饮水
转运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因体温过低而出现休克。
转运监护注意事项
保暖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
对于吸入性损伤的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和异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04
创面护理规范
清创技术操作要点
6px
6px
6px
采用外科清创方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和焦痂,保持创面清洁。
去除坏死组织
清创时应保护筋膜,避免损伤筋膜下的肌肉、肌腱和骨骼。
保护筋膜
注意保留尚未受损的间生态组织,避免过度清创。
保留间生态组织
01
03
02
清创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轻患者疼痛,如使用止痛药或局部麻醉。
疼痛管理
04
敷料种类
根据创面情况选择适宜的敷料,如纱布、棉垫、泡沫敷料等。
敷料更换频率
根据渗出物量和敷料湿润程度确定敷料更换频率,避免过于频繁或长时间不更换。
更换敷料方法
更换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敷料固定方法
敷料应妥善固定,避免移位或脱落,影响创面愈合。
敷料选择与更换标准
感染控制措施
无菌操作
在接触创面和更换敷料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细菌污染。
01
局部消毒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创面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防止细菌侵入。
02
抗生素使用
根据创面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03
环境卫生
保持病房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04
05
并发症预防策略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指标,及时发现休克或感染迹象。
通过口服或静脉输液方式,及时补充患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以预防脱水导致的休克。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根据创面情况,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