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蛛网膜下腔出血医学诊疗要点.pptx
文件大小:3.8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3.03千字
文档摘要

蛛网膜下腔出血医学诊疗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01

疾病概述

03

影像学检查方法

04

急性期治疗原则

05

并发症管理

06

预后与随访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病理机制

01

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02

病理机制

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使颅内压增高,并刺激脑膜引起头痛;同时,血管痉挛和脑脊液循环障碍也可能导致脑缺血和脑水肿。

主要病因分类

是SAH最常见的病因,占所有病因的50%-80%。

颅内动脉瘤破裂

包括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约占SAH病因的2%-5%。

脑血管畸形

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颅内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等,也可引起SAH,但较为少见。

其他病因

流行病学数据

并发症和后遗症

约1/3的幸存者可能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视力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03

SAH的死亡率较高,首次出血的死亡率约为30%,再次出血的死亡率高达60%-80%。

02

死亡率

发病率

SAH的年发病率约为(6-10)/10万,且呈现地区差异和年龄差异。

01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典型症状与体征

突发剧烈头痛

脑膜刺激征

眼部症状

意识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常会有突发的剧烈头痛,疼痛程度通常被描述为“像爆炸一样”的剧烈疼痛。

由于血液刺激脑膜,患者会出现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复视或一过性失明等眼部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还可能引起患者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嗜睡或谵妄等。

诊断标准分级

疑似病例

具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症状和体征,但无明确病因或影像学证据。

临床确诊病例

在疑似病例的基础上,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证据。

确定病因病例

在临床确诊病例的基础上,通过DSA、CTA或MRA等血管检查方法确定出血的病因,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脑出血

脑出血也可出现类似症状和体征,但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资鉴别。

鉴别诊断要点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也可出现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但通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感染性症状,且脑脊液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偏头痛

偏头痛也可能引起剧烈头痛,但通常没有脑膜刺激征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且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03

影像学检查方法

CT平扫特征

6px

6px

6px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平扫上表现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呈现高密度影。

高密度出血征

出血后周围组织可出现水肿,表现为脑实质密度减低。

脑组织水肿

部分病例可伴有脑室出血,表现为脑室内高密度液体。

脑室出血

01

03

02

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破入脑室,导致脑室内积血。

出血破入脑室

04

CTA血管成像应用

动脉瘤检测

血管畸形诊断

评估血管痉挛

手术规划

CTA可发现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显示其位置、形态和大小。

CTA能够识别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AVM)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易发生血管痉挛,CTA有助于评估其程度和范围。

CTA提供详细的血管解剖信息,为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DSA金标准解读

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

DSA是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金标准,能够准确显示出血部位和范围。

02

04

03

01

血管病变评估

DSA可显示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状态,评估血管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动脉瘤诊断

DSA能够准确发现动脉瘤,并评估其形态、大小、位置以及破裂风险。

指导治疗

DSA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如栓塞动脉瘤、解除血管痉挛等。

04

急性期治疗原则

采用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6-氨基己酸等,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减少再出血风险。

蛛网膜下腔出血会引起剧烈头痛,可应用镇痛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等缓解症状。

出血后颅内压增高,可通过应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可采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等预防和治疗。

内科保守治疗方案

止血药物

镇痛镇静

降低颅内压

防治脑血管痉挛

外科干预指征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肿或脑室出血

脑血管畸形

脑脊液循环障碍

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应及时行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以防止再出血。

脑血管畸形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或血管内治疗。

对于颅内血肿或脑室出血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循环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脑积水,需行脑室引流等手术治疗。

并发症预防策略

肺部感染预防

消化道出血预防

电解质紊乱预防

癫痫发作预防

加强患者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

应用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等,预防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