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疾病基本认知
02
日常护理要点
03
症状监测与应对
04
家庭预防措施
05
心理支持与安抚
06
康复与复诊指导
01
疾病基本认知
病因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病毒还可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病因与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特征
年龄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更为易感。
01
免疫力
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更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02
环境
在卫生条件较差、人口密集的地区,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较高。
03
典型症状表现
手足口病初期常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可持续数天。
发热
发热后1-2天,手、足、口、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皮疹,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不疼不痒,不结痂。
皮疹
部分患儿会在口腔黏膜、舌、唇等部位出现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明显,影响进食和吞咽。
口腔溃疡
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并发症
02
日常护理要点
保持皮肤干燥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摩擦和挤压疱疹,以防止疱疹破裂和继发感染。
疱疹处理
疱疹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抗病毒药膏等,以减轻症状,避免继发感染。
剪短指甲
将患者的指甲剪短,避免抓破疱疹,引起继发感染。
穿着舒适
穿着柔软、宽松的衣物,避免穿着紧身衣裤和粗糙的衣物,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皮肤护理方法
口腔清洁技巧
口腔清洁技巧
口腔卫生
饮食选择
口腔疱疹处理
避免传染
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口腔内的疱疹可涂抹抗病毒药膏或口腔喷雾剂,以减轻疼痛和不适。
选择易于咀嚼和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以减少口腔疼痛和不适。
患者的唾液、痰等分泌物应妥善处理,避免传染给他人。
饮食管理策略
营养均衡
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食物选择
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腐、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充足饮水
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加速体内病毒排出和缓解口腔疼痛。
03
症状监测与应对
发热处理措施
使用温水擦浴或冷敷额头等方法,可有助于降低体温。
物理降温
若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
药物降温
发热易导致脱水,应让孩子多喝水或饮用含盐分的饮料。
补充水分
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
休息充足
疱疹护理步骤
用温水和肥皂轻轻清洗疱疹周围的皮肤,避免抓挠。
清洁皮肤
涂抹药膏
保持干燥
穿着舒适
按照医生建议使用抗病毒药膏或炉甘石洗剂涂抹疱疹,以促进愈合。
尽量保持疱疹处干燥,避免过度潮湿。
选择柔软、宽松的衣服,避免疱疹受到摩擦和刺激。
并发症预警信号
神经系统异常
持续高热、呕吐、精神萎靡等,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受损。
01
呼吸系统异常
呼吸急促、困难,可能提示肺部受累。
02
循环系统异常
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心跳加快等,可能提示循环系统受损。
03
脱水症状
出现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等,应警惕脱水。
04
04
家庭预防措施
环境消毒标准
消毒频次
每天清洁、消毒孩子经常接触的物体和表面,如玩具、家具等。
01
消毒方法
使用含氯漂白剂或紫外线灯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
02
餐具消毒
餐具要煮沸消毒或使用专用餐具消毒器,确保无菌状态。
03
衣物清洁
患儿的衣物、被褥要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或煮沸消毒。
04
个人卫生要求
洗手习惯
孩子在饭前、便后以及接触其他物品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口腔卫生
定期清洁孩子的口腔,可用淡盐水漱口,预防口腔感染。
饮食习惯
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确保饮食卫生。
剪短指甲
定期为孩子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皮疹,引起继发感染。
隔离管理规范
隔离患儿
患儿应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
02
04
03
01
密切接触者管理
密切接触患儿的家庭成员也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与患儿接触,并注意观察自身健康状况。
隔离室要求
隔离室应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但要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向患儿。
分泌物处理
患儿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纸巾或湿巾及时擦拭干净,避免污染环境和物品。
05
心理支持与安抚
患儿情绪疏导
接纳和理解患儿情绪
理解和接纳患儿因手足口病带来的不适和情绪波动,避免过度限制和指责。
01
为患儿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