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本草纲目》D.《难经》
2.五行中“金”的特性是()
A.炎上B.润下C.从革D.曲直
3.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
A.心B.肝C.脾D.肺
4.具有“主运化”功能的脏腑是()
A.胃B.小肠C.脾D.大肠
5.下列哪项不属于六淫()
A.风B.寒C.痰D.暑
6.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整体审察B.四诊合参C.病证结合D.以常衡变
7.面色白主病()
A.热证B.寒证C.实证D.瘀血
8.治疗血虚证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
9.酸味药的作用是()
A.发散B.补益C.收敛D.软坚
10.方剂的组方原则不包括()
A.君药B.臣药C.佐药D.引经药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中医精气神学说中,“神”的含义包括()
A.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B.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C.脏腑精气对外在表现D.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
2.以下属于五行相生关系的是()
A.木生火B.火生土C.土生金D.金生水
3.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正确的是()
A.心主脉B.肝主筋C.脾主肌肉D.肺主皮毛
4.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
A.外感性B.季节性C.地域性D.相兼性
5.中医诊断望诊中望神色形态,望神包括()
A.得神B.失神C.假神D.神乱
6.以下属于八纲辨证内容的有()
A.表里B.寒热C.虚实D.阴阳
7.中药炮制的目的包括()
A.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B.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C.增强药物疗效D.便于调剂和制剂
8.以下属于补虚药的是()
A.人参B.黄芪C.当归D.熟地黄
9.方剂的变化形式有()
A.药味加减B.药量加减C.剂型更换D.服药时间改变
10.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
A.顺应自然B.形神共养C.保精护肾D.调养脾胃
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五行中相生关系是正常的,相克关系是异常的。()
3.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4.风邪为百病之长,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5.望诊中望面色,面色青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
6.实证是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
7.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8.补虚药根据功效和主要适应证的不同可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9.方剂中君药的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
10.中医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简述中医整体观念的内涵。
答案: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
2.简述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
答案: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热)邪: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
3.简述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
答案:主要方法有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水制,如洗、淋、泡、润、水飞等;火制,有炒、炙、煅、煨等;水火共制,如蒸、煮、炖等;其他制法,如制霜、发酵、发芽等。
4.简述方剂的组方结构及意义。
答案:组方结构分君、臣、佐、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治疗;佐药佐助、佐制、反佐作用;使药引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