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基础知识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温热为阳,寒冷为阴等。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例如,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兴奋属阳,抑制属阴,两者相互制约,保持平衡。
2.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关系。
-在人体中,五行与五脏相对应,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通过五行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
3.藏象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主神明;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胃受纳腐熟水谷;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为水道,通行元气。
4.气血津液学说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源于先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由清气和谷气结合而成,贯注于心肺;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卫气行于脉外,具有防御、温煦和调节汗孔开合等作用。
-血是运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血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具有滋润濡养和充养血脉等作用。气血津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二、中医诊断学基础
1.四诊
-望诊
-望神:通过观察人的精神状态、意识、面色等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如神志清楚、面色红润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较轻的表现;而神志不清、面色晦暗为失神,多提示病情较重。
-望色:主要观察面部颜色与光泽。如面色萎黄多为脾胃气虚;面色红赤多为热证等。
-望形体: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等。体胖而肉松,多为阳虚湿盛;体瘦而肌肉坚实,多为阴虚内热等。
-望舌: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包括望舌质(舌体的颜色、形态等)和望舌苔(苔质和苔色)。如舌红苔黄多为热证;舌淡苔白多为寒证等。
-闻诊
-听声音:包括听患者的语声、呼吸声、咳嗽声等。语声高亢洪亮多为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多为虚证、寒证。呼吸气粗多为实证;呼吸微弱多为虚证。
-嗅气味:包括嗅患者身体、口气、排泄物等的气味。口气臭秽多为胃热;大便臭秽多为湿热积滞等。
-问诊
-问寒热:了解患者有无怕冷或发热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于外感病初期;但热不寒多见于里热证等。
-问汗:询问出汗的情况。如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等。
-问疼痛: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等。如胀痛多为气滞;刺痛多为血瘀等。
-切诊
-脉诊:通过按触脉搏,体察脉象变化来诊断疾病。常见脉象有浮、沉、迟、数、虚、实等。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等。
2.辨证
-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表证多见于外感病初期,有恶寒、发热等症状;里证病位在脏腑等内部;寒证有怕冷、喜暖等表现;热证有发热、口渴等表现;虚证多为正气不足;实证多为邪气盛实。
-脏腑辨证: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如心阴虚证有心悸、心烦、失眠、舌红少苔等表现;肝血虚证有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表现等。
三、中药学基础
1.中药的性能
-四气五味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石膏、知母能清热泻火;温热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能温中散寒。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辛味能发散、行气、行血,如麻黄、薄荷;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如人参、甘草;酸味能收敛、固涩,如五味子、山茱萸;苦味能泄、燥、坚,如大黄能泻下通便,苍术能燥湿;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如芒硝能软坚通便。
-升降浮沉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气味厚薄、质地轻重等有关。花、叶类药物多升浮,如菊花、桑叶;种子、果实类药物多沉降,如苏子、枳实。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如麻黄归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作用于肺和膀胱等脏腑相关的病症。
2.中药的炮制
-炮制目的:降低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