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doc
文件大小:27.49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2.54千字
文档摘要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特点。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例如,心与小肠相表里,当心经有热时,可能会出现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常的表现。同时,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可对人体产生影响,如季节气候、地域环境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等。不同的证需要采用不同的治法,如同为感冒,有风寒证、风热证等,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风热证则用辛凉解表法。

二、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温热为阳,寒冷为阴等。

2.阴阳的相互关系

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对立制约,如寒与热相互制约;阴阳互根互用,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存;阴阳消长平衡,如四季中阴阳的消长;阴阳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还用于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属于病理状态,治疗时则损其有余。

三、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特性;火曰炎上,有温热、向上等特性;土爰稼穑,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金曰从革,有清洁、肃降、收敛等特性;水曰润下,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特性。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乘侮关系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乘是相克太过,如木乘土;五行相侮是反向克制,如土侮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如五脏的相生相克关系,肝木克脾土,当肝气过旺时可能克制太过影响脾的功能。

四、藏象学说

1.五脏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主神明,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3)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

(4)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等;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5)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

2.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贮存和排泄胆汁。

(2)胃:受纳腐熟水谷。

(3)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传导糟粕。

(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6)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3.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

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气血津液学说

1.气的概念与分类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源于先天之精,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宗气由自然界清气和水谷精微之气在胸中积聚而成,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卫气行于脉外,具有防御、温煦、调节等作用。

2.血的概念与功能

血是运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血具有濡养和化神的功能。

3.津液的概念与功能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具有滋润濡养和充养血脉等功能。

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津血同源等。

六、经络学说

1.经络的概念与组成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络脉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

2.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3.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具有沟通联系、运行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等功能。

七、病因学说

1.外感病因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寒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暑邪具有炎热、升散、挟湿的特性;湿邪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火邪炎热、燔灼、炎上、伤津耗气等。

(2)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2.内伤病因

(1)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