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医学基础知识点.doc
文件大小:27.36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2.38千字
文档摘要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心与小肠相表里,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传变。同时,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如冬季人体阳气内藏,易患寒证;夏季人体阳气外浮,易患暑热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同一种疾病,由于证不同,治法也会不同,这体现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思想。

二、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阴阳具有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人体生理方面,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二者相互依存。在病理上,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等。治疗疾病时,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促使其恢复相对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治法。

三、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在生理上,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如肝木疏土,助脾运化;脾土生金,滋养肺脏等。在病理上,五行的乘侮关系可用来解释疾病的传变。相乘是指相克太过,如木旺乘土;相侮是指反克,如木火刑金。临床上可以运用五行学说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培土生金法,用于治疗肺虚脾弱证等。

四、藏象学说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五脏(心、肝、脾、肺、肾)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功能,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具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功能。

心主血脉,又主神明,为君主之官;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脾主运化,将水谷化为精微,并主统血;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如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传导糟粕等。五脏与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等。

五、气血津液学说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精化生,赖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发于肾,通过三焦布散全身。

血是运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等。津液具有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等功能。津液的代谢与肺、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六、经络学说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络脉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具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止于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经络在生理上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等作用。在病理上,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相应部位;反之,体表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影响到脏腑。在治疗上,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是通过调节经络气血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七、病因学说

中医病因主要有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和其他病因(外伤、虫兽伤等)。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为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或人体正气不足时,六气就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如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寒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等。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是指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病。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病。劳逸失度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