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医基础知识点.doc
文件大小:26.7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2.1千字
文档摘要

中医基础知识点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属性。例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人体的体表为阳,体内为阴。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生理上,人体的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的结果。如果阴阳失调,就会产生疾病。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等。在疾病的诊断上,也可以通过分析症状的阴阳属性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二、五行学说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人体中,五行与五脏相对应,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人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肝脏功能正常有助于脾脏的运化(木克土),而肾脏的滋养能防止肝脏的过度亢盛(水生木)。五行学说有助于解释疾病的传变规律,如肝病可能传脾(木乘土)等。

三、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主要阐述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五脏(心、肝、脾、肺、肾)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功能,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具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功能。

1.心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

-心主神明,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肝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如促进脾胃的运化、调节情志等。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3.脾

-脾主运化,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到全身。

-脾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防止血液逸出脉外。

4.肺

-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肺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向外的布散,肃降是指肺气向下向内的通降。

-肺通调水道,调节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5.肾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主水,对体内水液的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肾主纳气,有助于肺保持吸气的深度。

四、经络学说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1.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分为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具有表里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等,它们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如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等。

2.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经之间的联系。

五、气血津液学说

1.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所化,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具有行呼吸、行气血等功能;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卫气行于脉外,具有防御、温煦、调节汗液排泄等功能。

2.血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等多种因素的协调作用。

3.津液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等。津液具有滋润濡养和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津液的代谢与肺、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六、病因学说

中医认为病因主要有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和其他病因(外伤、虫兽伤等)。

1.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寒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暑邪具有炎热、升散、挟湿的特性;湿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燥邪具有干燥、收敛的特性;火(热)邪具有炎热、升腾、燔灼的特性。

2.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正常的情志活动不会致病,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

3.痰饮和瘀血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可阻滞气血运行,影响脏腑功能。

-瘀血是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