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现场急救原则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初步伤情判断
01
现场安全评估
03
止血技术应用
04
伤肢固定与搬运
05
特殊创伤处理
06
后续处置要点
01
现场安全评估
安全威胁识别
迅速识别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物品,如易燃易爆物、有毒有害物等。
危险物品识别
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包括建筑结构是否稳定、是否存在电气故障等。
危险环境识别
初步评估伤员的伤势和状况,判断其是否需要紧急救援。
伤员情况评估
排除危险物品
迅速将危险物品从现场移走或进行安全处理,如关闭燃气阀门、转移易燃易爆物品等。
切断危险源
采取措施切断危险源,如关闭电源、停止机械运转等。
现场警示标识
设置警示标识或障碍物,提醒其他人注意危险。
危险源排除方法
自我保护措施
个体防护装备
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安全帽、手套、防护眼镜等。
01
紧急逃生通道
熟悉紧急逃生通道和出口位置,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撤离。
02
寻求帮助与支持
及时呼叫救援或向其他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与支持。
03
02
初步伤情判断
意识状态检查
观察患者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对呼唤、轻拍有反应,判断其意识状态。
01
检查瞳孔
瞳孔散大或缩小可能表明脑部受损或药物中毒。
02
评估呼吸和心跳
检查患者呼吸和心跳是否正常,如有异常立即进行急救。
03
出血类型识别
动脉出血
静脉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
内出血
血液呈鲜红色、喷射状,出血速度快,危险性大。
血液呈暗红色、流动状,出血速度较慢,但持续时间长。
血液呈红色、点状,常自行凝固,危险性较小。
血液积聚在体内,不易被发现,但危险性较高,需密切观察。
骨折快速诊断
骨折部位疼痛,触摸时有压痛感。
疼痛与压痛
骨折部位出现畸形或异常活动,如关节脱位。
畸形与异常活动
骨折部位周围出现肿胀和瘀斑,皮肤变色。
局部肿胀与瘀斑
骨折部位失去正常功能,如无法活动或承重。
功能丧失
03
止血技术应用
直接压迫止血法
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出血
01
采用干净的纱布、绷带或衣物等直接压迫出血部位。
抬高受伤部位
02
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减缓血流速度。
按压力度适中
03
用适当力度持续按压,不要时松时紧。
观察止血效果
04
定期观察止血效果,如出血不止,应立即采用其他止血方法。
止血带使用规范
适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
采用止血带进行止血,应选用弹性好的橡皮带或绷带。
绑扎位置
上肢出血应绑扎在上臂上1/3处,下肢出血应绑扎在大腿中上段。
绑扎力度
以能止血但不致远端肢体缺血坏死为宜,避免过紧或过松。
标注时间
记录止血带开始使用时间,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2-3分钟。
加压包扎技巧
适用于渗血或小动脉出血
在伤口处先用纱布或绷带进行覆盖,然后加压包扎。
包扎方法
从伤口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包扎,每一圈应覆盖前一圈的2/3,直至将伤口完全包裹。
力度适中
包扎力度应适中,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不会造成远端肢体缺血。
观察肢体血运
定期观察远端肢体的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包扎力度。
04
伤肢固定与搬运
夹板固定原则
选用适当夹板
夹板固定位置
垫衬保护
绷带固定
选择与伤员肢体长度、形状相适应的夹板,确保夹板能够稳定地固定住伤肢。
夹板应固定在伤肢的上下关节之间,以确保伤肢的稳定性和防止进一步损伤。
在夹板与伤肢之间放置衬垫,避免直接压迫伤肢,减轻疼痛。
使用绷带或绷带替代品将夹板与伤肢固定在一起,绷带应松紧适中,避免过紧或过松。
保持脊柱稳定
在搬运过程中,尽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过度弯曲或扭曲。
轴向翻身
如需翻身,应采用轴向翻身法,即保持脊柱在同一轴线上进行翻身。
垫枕支撑
在伤员背后放置适当的垫枕,使脊柱保持自然曲度,减少压力。
颈部固定
对于疑似颈椎损伤的伤员,应采用颈托或颈部固定器进行固定,避免颈部活动。
脊柱保护操作要点
多人协作搬运流程
统一指挥
保持联系
分工合作
平稳搬运
在多人协作搬运时,应有一人统一指挥,确保搬运过程中的协调性和安全性。
根据伤员的伤势和现场情况,合理分配搬运任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各个搬运者之间应保持联系,随时调整搬运节奏和力度。
在搬运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平稳,避免颠簸和晃动,以减少对伤员的进一步伤害。
05
特殊创伤处理
开放性气胸封闭方法
使用清洁的敷料或衣物迅速封闭伤口,避免空气进入胸腔造成气胸。
紧急封闭伤口
让伤者保持患侧卧位,以减少气体进入胸腔并促进气体排出。
患侧卧位
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寻求医疗救助
穿透伤异物处理规范
切勿拔出异物
在未经专业医护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切勿随意拔出穿透伤的异物,以免引发大出血或加重伤势。
01
固定异物并保护伤口
使用绷带或衣物固定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