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骨科工休会汇报人:文小库2025-05-12
目录CONTENTS01骨科疾病护理基础02疼痛管理方案03康复训练指导04并发症预防体系05家属协作要点06工休联动机制
01骨科疾病护理基础
如粉碎性骨折、螺旋形骨折等,骨折端易移位,需及时固定。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易造成感染,需及时清创处理。开放性骨青枝骨折、裂缝骨折等,骨折端不易移位,比较稳定。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需注意软组织损伤和隐蔽性骨折。闭合性骨折常见骨折类型分类
生命体征监测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功能锻炼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感染等迹象。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时采取措施缓解疼痛,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促进功能恢复。术后护理观察要点
体位管理与支具使用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采取合适的体位,如平卧、侧卧、俯卧等,避免压迫骨折部位。体位管理合理使用支具,如夹板、石膏、牵引等,保持骨折部位稳定,促进愈合。支具使用定期检查支具的松紧度,确保支具固定有效,同时避免过紧造成压迫和血液循环障碍。支具松紧度调整保持支具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避免因污染和异味影响患者舒适度。支具清洁与更换
02疼痛管理方案
神经阻滞通过注射局麻药或神经破坏药,在神经干、神经丛、神经末梢或疼痛传导通路上实施阻滞,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硬膜外镇痛将局麻药和/或阿片类药物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醉和镇痛效果。病人自控镇痛病人通过镇痛泵自行控制镇痛药物的给药剂量和时机,达到个体化镇痛效果。多模式镇痛实施策略
生命体征监测常规监测病人的呼吸、循环、神经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镇痛效果评估采用疼痛评分、疼痛量表等评估病人的镇痛效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镇痛方案。副作用观察与处理密切观察病人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副作用,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药物副作用监测方法
心理干预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冥想等方法,缓解病人的焦虑、紧张情绪,提高疼痛阈值。非药物干预技巧物理疗法采用冷敷、热敷、按摩、针灸等物理方法,刺激疼痛部位,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减轻疼痛。康复锻炼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促进关节活动度恢复,减轻疼痛。
03康复训练指导
早期活动尽早进行关节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关节僵硬。早期关节活动原则适度范围关节活动范围应逐步增加,避免过度活动导致损伤。无痛原则关节活动不应引起患者明显疼痛,如有疼痛应立即停止。每日进行关节活动应每日进行,持之以恒,以达到最佳效果肌力评估循序渐进分级训练多样化训练在进行肌力训练前,需对患者的肌力进行评估,以确定训练计划。肌力训练应循序渐进,不宜过于急躁,以避免肌肉拉伤或过度疲劳。根据肌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分级训练计划,逐步提高肌肉力量。肌力训练应结合多种运动方式,包括等长运动、等张运动和等速运动等,全面提高肌肉力量。肌力分级训练计划
负重时机在医生指导下确定负重时机,避免过早负重影响康复效果。负重渐进性标准01负重方式负重方式应符合患者实际情况,可采用逐渐增加负重的方式,避免突然加大负荷。02负重重量负重重量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逐渐增加,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03负重时间负重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合理安排,避免过度疲劳。04
04并发症预防体系
深静脉血栓筛查流程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及手术情况等因素,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等检查方法,及时发现深静脉血栓。筛查方法针对高危患者采取预防性抗凝治疗、使用弹力袜等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防措施向患者普及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健康教育
ABCD评估工具使用压疮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压疮风险动态评估预防措施针对高危患者采取定时翻身、使用减压床垫等措施,预防压疮发生。评估内容包括患者意识状态、营养状况、移动能力等,以确定压疮风险等级。皮肤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
呼吸道管理规范定期评估患者呼吸道状况,包括呼吸频率、呼吸音等。呼吸道评估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合适体位,利用重力作用帮助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合适的氧疗措施,确保患者氧合水平。体位引流预防措施氧疗管理
05家属协作要点
地面处理保持地面干燥、平整,避免湿滑,如有地毯应固定,以防滑倒。床边安装护栏,便于患者上下床;床头放置呼叫器,确保随时联系。卧室与床边合理安排家具、设备布局,确保空间宽敞,减少障碍物,便于患者行动。空间布局安装扶手、防滑垫,确保厕所、浴室安全;使用淋浴椅或淋浴床,避免站立洗澡。厕所与浴室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