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呼吸功能管理要点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呼吸生理基础
02
全麻对呼吸的影响
03
呼吸管理技术
04
并发症防控
05
监测技术应用
06
术后恢复管理
01
呼吸生理基础
呼吸系统解剖结构
呼吸道
呼吸肌
肺
胸廓
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分,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由肺泡组成,肺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包括肋间肌、膈肌等,是呼吸运动的动力来源,可使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
由肋骨、胸骨和胸椎等构成,具有保护胸腔内脏器和辅助呼吸的作用。
通气
换气
指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并排出体外。
通气与换气原理
呼吸运动
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实现胸廓的节律性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通气和换气过程。
呼吸频率与潮气量
呼吸频率指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潮气量指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两者乘积为每分钟通气量。
氧合与二氧化碳清除机制
氧合过程
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再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供氧。
二氧化碳清除过程
全身各组织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肺泡,在肺泡内与氧气进行交换后,以呼出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氧合血红蛋白与氧解离
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中释放氧气,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生成还原血红蛋白。
呼吸调节
通过呼吸中枢的调节,实现呼吸频率和深度的改变,以适应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氧气需求。
02
全麻对呼吸的影响
麻醉药物抑制中枢驱动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少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导致通气量减少。
吸入麻醉药
通过抑制神经传导和肌肉松弛,影响呼吸驱动和通气功能。
静脉麻醉药
镇痛同时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和潮气量降低。
阿片类药物
胸廓顺应性改变
手术操作影响
手术操作可能压迫或牵拉肺组织,影响胸廓的完整性。
03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导致肺组织弹性回缩力下降。
02
肺组织弹性降低
胸廓肌肉松弛
麻醉药物导致胸廓肌肉松弛,使胸廓顺应性下降。
01
气道阻力动态变化
分泌物增多
麻醉过程中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增加气道阻力。
01
支气管痉挛
插管刺激、过敏反应等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通气困难。
02
舌根后坠
麻醉后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引起通气不畅。
03
03
呼吸管理技术
设定气道压力和呼吸频率,避免肺损伤和气压伤。
压力控制通气
结合患者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提高通气效率。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01
02
03
04
设定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保证患者通气量稳定。
容量控制通气
用于自主呼吸不足或呼吸衰竭患者,提高氧合。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机械通气模式选择
氧疗策略实施标准
氧浓度选择
氧疗方式
氧疗时间
氧疗监测
根据患者氧合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氧浓度。
高流量吸氧、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根据氧疗效果和患者情况,确定氧疗时间,避免氧中毒。
监测患者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及时调整氧疗方案。
人工气道建立方法
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
气管插管
在颈部切开气管,插入气管套管,建立人工气道。
气管切开
通过喉罩插入通气管道,实现通气,适用于短时间手术或急救。
喉罩通气
气管与食管之间的瘘道,插入气管食管瘘管,实现通气和进食。
气管食管瘘
04
并发症防控
低氧血症成因分析
麻醉药物抑制呼吸
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气道阻塞
氧合障碍
全麻药物会直接抑制呼吸中枢或呼吸运动,导致通气不足。
舌后坠、分泌物、呕吐物等阻塞气道,使得氧气无法进入肺部。
如肺不张、气胸、血胸等,导致通气或血流灌注不足。
如弥散功能障碍、分流增加等,使得氧气无法有效进入血液。
呼吸机参数设置
确保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气压/呼气压等参数合理,避免过高或过低。
呼吸机管道管理
保持管道通畅,避免扭曲、积水等,确保呼吸机正常工作。
呼吸监测
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肺保护策略
如低潮气量通气、肺开放策略等,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预防
误吸风险评估策略
术前禁食禁饮
麻醉诱导期
手术体位
气道保护
严格按照术前禁食禁饮指南执行,减少胃内容物。
选择合适诱导药物和剂量,避免呕吐和误吸风险。
保持头高脚低位,有助于防止胃内容物反流。
使用喉罩、气管导管等保护气道,避免呕吐物进入肺部。
05
监测技术应用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
监测原理
通过测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反映肺泡通气量及肺血流情况。
01
波形分析
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可了解肺泡通气状况及肺血流变化。
02
报警设置
设置合理的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