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卡规范填写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基础信息采集规范
02
核心内容填报标准
03
病例报告流程控制
04
法规与时效性要求
05
质量控制关键环节
06
特殊情形处理规范
01
基础信息采集规范
姓名
必须填写患者真实全名,不得使用化名或简称。
01
性别
准确记录患者性别,包括男、女以及未知的性别。
02
年龄
按照周岁计算,不能填虚岁,确保年龄的准确性。
03
身份证号
尽量采集患者有效的身份证号码,以便进行信息核实与追踪。
04
患者身份信息完整性
病例分类与诊断依据
病例分类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将病例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
01
诊断依据
记录诊断传染病所依据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02
诊断时间
记录医生给出诊断的时间,具体到小时。
03
诊断医生
记录诊断医生的姓名,确保诊断信息的可追溯性。
04
详细填写患者发病时的居住地,包括省、市、区(县)、街道(乡)和门牌号等信息。
现住地址
填写患者或家属的联系电话,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传递。
联系电话
记录患者居住地的环境、卫生状况等可能影响传染病传播的因素。
居住条件
现住地址精确性要求
02
核心内容填报标准
疾病名称
应准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的疾病名称,确保与ICD-10编码一致。
ICD编码
需填写对应的ICD-10编码,以便进行疾病分类和统计分析。
疾病名称与ICD编码
发病日期与诊断时间
发病日期
指病人出现症状或体征的日期,而非就诊日期或确诊日期。
01
诊断时间
指医生根据病人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得出诊断的日期。
02
报告单位及人员信息
01
报告单位
指负责报告传染病的医疗卫生机构,需填写单位全称。
02
报告人员
指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人员,需填写人员姓名和职务。
03
病例报告流程控制
首诊医生填报责任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首诊医生需准确、完整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等。
报告时限
保证信息准确性
首诊医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和上报工作,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首诊医生需核实患者信息,确保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内容真实、准确,不出现漏报、误报等情况。
1
2
3
审核机制
院内设置专门的审核岗位,对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院内审核流转机制
流转流程
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需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流转,包括院内相关科室的传递和交接,确保信息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保密措施
在审核和流转过程中,需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保护患者隐私,防止信息泄露。
网络直报系统对接
系统对接
医疗机构需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传染病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01
医疗机构需确保上传至网络直报系统的数据质量,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02
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需按照网络直报系统的操作规范进行信息录入和传输,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03
数据质量
04
法规与时效性要求
法定传染病分类依据
01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实行分类管理。
02
国家卫计委规定
国家卫计委根据传染病疫情控制需要和防治工作实际,适时调整传染病分类,并予以公布。
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甲类传染病
发现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乙类、丙类传染病
对于某些特殊传染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另有规定的报告时限,需按照规定执行。
其他规定
报告时限分级标准
医疗机构责任
医疗机构未依照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由相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个人责任
个人违反规定,乱报、迟报、瞒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迟报漏报追责条款
05
质量控制关键环节
逻辑矛盾排查方法
核对基本信息
确保传染病报告卡上填写的患者基本信息与诊断信息一致,无逻辑错误。
01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核查诊断是否准确,避免误诊或漏报。
02
审查时间逻辑
检查发病、诊断、报告等时间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时间顺序合理。
03
排查疾病诊断
信息补全复核流程
完整性检查
对照标准卡片要求,检查传染病报告卡各项信息是否填写完整,无遗漏项。
01
补全信息
针对发现的遗漏信息,及时与填卡人或相关单位沟通,补全并核实相关信息。
02
复核无误
确保补全后的信息准确无误,无新增逻辑矛盾。
03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