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针灸治疗脾胃病.pptx
文件大小:9.53 M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2.98千字
文档摘要

针灸治疗脾胃病

演讲人:XXX

日期:

1

2

3

针灸治疗方法

常用穴位与取穴方法

脾胃病中医理论基础

目录

4

5

6

日常调护与预防

疗效评估与案例

适应症与禁忌症

目录

01

脾胃病中医理论基础

脾胃生理功能解析

脾胃为后天之本

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

脾胃升降相因

脾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能将饮食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为全身提供能量。

脾具有将水谷精微运化并输送到全身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功能,并将其转化为食糜,为小肠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做好准备。

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保证了人体气机的顺畅。

常见病因与病机分类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劳逸失度

寒邪侵袭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肥甘厚味等都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情志因素也是脾胃病的重要病因,如忧思伤脾、怒则伤肝等,都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气虚或食积不化等病机。

外感寒邪或食用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运化无力。

通过针灸治疗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消化吸收,达到健脾和胃的目的。

针对脾胃湿邪过盛的病机,采用针灸治疗来祛湿化痰,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脾胃的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生化,从而改善脾胃的运化能力和抗病能力。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针灸治疗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运行,从而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核心原则

健脾和胃

祛湿化痰

调和气血

疏通经络

02

常用穴位与取穴方法

足阳明胃经核心穴位

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是胃经的下合穴,能健脾和胃、通肠腑、疏经通络。

天枢

梁丘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是大肠经的募穴,能调理肠胃、行气活血、疏调肠腑。

位于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是胃经的郄穴,能和胃止痛、通经活络。

1

2

3

足太阴脾经关键选穴

三阴交

阴陵泉

太白

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能健脾祛湿、疏肝益肾。

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是脾经的原穴,能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是脾经的合穴,能健脾利湿、通利三焦。

配穴组合与辨证施治

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症状,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配足三里、中脘

适用于脾虚湿盛、泄泻、水肿等症状,具有健脾祛湿、调理三焦的作用。

配三阴交、脾俞

适用于胃痛、呕吐、反酸等症状,具有和胃止痛、降逆止呕的作用。

配公孙、内关

03

针灸治疗方法

毫针基本刺法规范

针刺前准备

进针方法

针刺角度与深度

手法与补泻

选定穴位,消毒穴位和毫针,以酒精棉球擦拭,避免交叉感染。

常用的进针方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等,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选用不同的进针方法。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和病情需要,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等,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

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电针频率,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电针波形有多种,如密波、疏波、断续波等,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感受调节波形的疏密和强弱。

电针的刺激强度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病情需要进行调节,避免过强或过弱的刺激。

电针治疗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可适当延长或缩短治疗时间。

电针参数调节技巧

电针频率选择

电针波形调节

刺激强度调节

治疗时间掌握

温针灸适应症操作

温针灸适应症

温针灸注意事项

温针灸操作方法

温针灸适用于寒性病症和虚性病症,如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全身乏力等。

将针刺入穴位后,在针柄上点燃艾绒,使热量通过针身传入穴位,产生温热感。

温针灸时要控制火候,避免烧伤皮肤;对于热性病症和实证,不宜使用温针灸;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

04

适应症与禁忌症

功能性消化不良应用

针灸穴位

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等穴位。

01

治疗方法

通过针灸调和气血、健脾和胃、疏肝解郁,以达到改善胃肠功能的目的。

02

临床疗效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缓解脘腹胀满、嗳气反酸等症状。

03

慢性胃炎治疗方案

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位,以及根据具体病情加减穴位。

针灸穴位

治疗方法

临床疗效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以和胃止痛、健脾养胃为原则,针灸可起到调整胃肠功能、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缓解胃痛、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出血倾向等禁忌范围

出血倾向

对于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止使用针灸治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