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
日期:
消毒供应室十大流程图
目录
01
污染器械回收流程
02
分类清洗流程
03
消毒灭菌流程
04
无菌存储管理
05
下送发放流程
06
质量追溯体系
01
污染器械回收流程
分类与清点标准
器械分类
根据污染程度、材质和使用频率等,将污染器械分为不同类别。
01
准确清点污染器械的数量,确保与污染器械处理记录一致。
02
污物处理
将污染器械表面的污物、血渍等彻底清除,避免交叉感染。
03
清点数量
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确保自身安全。
工作人员防护
使用专用工具和容器进行器械的收集、转运和存放,避免污染扩散。
器械处理
对污染器械回收区域进行彻底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环境消毒
污染控制操作规范
器械交接记录要点
特殊处理
记录污染器械的类别、数量、交接双方签名等信息。
追踪管理
交接信息
对有特殊污染或需要特殊处理的器械进行单独记录和交接。
对回收的污染器械进行全程追踪管理,确保处理流程规范、可控。
02
分类清洗流程
预处理与分拣原则
清洗前初步分拣
将污染物品与非污染物品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01
清洗前预处理
去除物品上的血迹、体液等污染物,提高清洗效果。
02
清洗前分拣
根据物品材质、用途等因素进行分拣,确保清洗质量。
03
手工/机洗操作步骤
手工清洗
对于精密器械、橡胶管等不宜机洗的物品,采用手工清洗方式。
01
机洗操作步骤
将物品放入清洗篮筐中,选择合适的清洗程序,进行机械清洗。
02
清洗液选择与使用
根据物品材质选择合适的清洗液,确保清洗效果。
03
清洗时间
按照清洗液说明书及物品污染程度,确定清洗时间。
04
清洗质量检测方法
通过肉眼观察清洗后物品表面是否残留污渍、血渍等。
目测法
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对清洗后物品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清洗质量。
放大镜检查法
使用专用试纸对清洗后物品进行蛋白质残留检测,确保清洗干净。
蛋白质残留检测法
03
消毒灭菌流程
灭菌参数设定标准
灭菌压力
根据不同器械和物品的材质,设定适当的灭菌温度,确保灭菌效果。
灭菌时间
灭菌温度
根据灭菌器的类型和器械的包装方式,设定适当的灭菌压力。
根据器械的污染程度和灭菌温度、压力等参数,设定合理的灭菌时间。
灭菌设备操作规范
设备准备
检查设备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01
装载物品
按照要求将待灭菌物品装载到灭菌器内,注意物品的摆放方式和密度。
02
启动程序
按照操作手册的要求启动灭菌程序,确保程序正确运行。
03
监测与记录
在灭菌过程中要持续监测各项参数,并记录关键数据,以备后续追溯。
04
生物监测执行流程
生物监测执行流程
制备监测样品
监测与记录
放置监测样品
结果判断与反馈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制备成监测样品。
将监测样品放置在灭菌器内规定的位置,确保监测的准确性。
在灭菌过程中,对监测样品进行定期观察、记录和检测,确保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根据监测结果,判断灭菌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并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04
无菌存储管理
环境温湿度控制
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温湿度。
温湿度监测
根据监测数据,通过空调、除湿机等设备调节环境温湿度。
温湿度调节
记录温湿度监测和调节情况,确保符合无菌存储要求。
温湿度记录
设置温湿度报警系统,超出规定范围时及时报警。
温湿度报警
有效期标签管理规则
包括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标签内容
标签粘贴
标签检查
标签更换
灭菌后立即在物品上粘贴有效期标签,确保清晰可见。
定期检查有效期标签是否脱落、损坏或模糊不清。
当物品有效期过期或标签损坏时,及时更换新的有效期标签。
存储架位分配逻辑
架位规划
根据物品类别、形状和大小,合理规划存储架位。
01
架位标识
在每个存储架位上设置标识,明确物品存放位置。
02
架位管理
定期对存储架位进行整理、清洁和检查,确保物品存放有序。
03
架位调整
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存储架位分配,提高空间利用率。
04
05
下送发放流程
科室需求响应机制
主动收集科室需求
定期与临床科室沟通,了解其消毒物品的需求,确保供应充足。
01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调配和供应消毒物品。
02
预约制度
临床科室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提前预约,确保消毒物品按时送达。
03
快速响应机制
包括物品名称、数量、规格、包装完好性、灭菌有效期等。
核对内容
由专人负责核对,确保无菌包在发放前完全符合标准。
核对人员
每次核对需记录核对时间、核对人员、核对结果等信息,以便追踪和回溯。
核对记录
无菌包核对标准
发放记录追踪系统
追踪功能
记录消毒物品的发放时间、领取科室、领取人员、物品种类等详细信息。
数据统计
记录内容
可通过系统追踪每个消毒物品的流向和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