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艾滋病知识讲座课件.ppt
文件大小:43.73 MB
总页数:2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3.15千字
文档摘要

*********************汇报人:XXX汇报时间:XXX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症状表现艾滋病的预防措施艾滋病的检测与治疗消除歧视与关爱CONTENT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的全称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逐渐丧失,最终引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艾滋病的病原体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它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缺陷,使患者易感染各种疾病和恶性肿瘤最终发展为艾滋病AIDS阶段。艾滋病的发展历史全球首例病例1981年美国报告全球首例艾滋病病例患者出现罕见感染和癌症后科学家发现HIV病毒引发全球大流行。中国的艾滋病发展史中国于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随后因血液传播和吸毒共用针具导致疫情扩散。2003年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防治。近年来防控成效显著,但挑战仍存。主要传播方式性传播艾滋病性传播主要通过无保护性行为发生包括阴道交、肛交和口交。其中肛交风险最高,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性病感染会加大传播几率,避免多性伴及高危行为是降低风险的关键。血液传播艾滋病血液传播主要通过共用注射器、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感染。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和确保血液制品安全可有效预防。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之一,感染HIV的母亲可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和采取人工喂养等措施可显著降低传播风险。不会传播的途径日常接触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共用卫生间等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病毒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或水传播也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染。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蚊虫叮咬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因其无法在蚊虫体内存活,且叮咬时不会注入之前吸食的血液。共用餐具共用餐具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因为病毒无法在体外存活,且餐具接触不涉及体液交换,日常生活中的共用餐具行为是安全的,无需担心感染风险。急性感染期症状发热急性感染期发热通常在感染HIV后2-4周出现体温持续升高,可达38-40℃,伴随乏力、咽痛等类似流感症状,由病毒血症引发,一般持续1-2周自行缓解,但具有传染性需及时检测确诊。淋巴结肿大急性感染期淋巴结肿大通常出现在感染HIV后2-4周,表现为颈部、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直径约1-2厘米,质地较硬可活动,可能伴随发热、乏力等症状,持续数周后自行消退。皮疹急性感染期皮疹通常在感染HIV后2-4周出现,表现为红色斑疹或丘疹,常见于躯干和面部,可能伴有瘙痒。症状持续1-2周后自行消退,但需结合其他症状如发热、淋巴结肿大综合判断。若怀疑感染应及时检测。无症状期特点持续时间艾滋病无症状期通常持续2至10年无明显症状但病毒持续复制免疫系统逐渐受损具体时长因个体差异而异。病毒复制情况无症状期病毒持续复制但水平较低免疫系统控制下病毒载量相对稳定此阶段传染性较弱但仍有传播风险需坚持防护措施避免病毒扩散。艾滋病期表现机会性感染艾滋病期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念珠菌感染、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等这些感染,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可威胁艾滋病患者生命,需及时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艾滋病期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易发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表现为皮肤紫红色斑块或淋巴结肿大,需及时就医治疗。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正确使用安全套需全程佩戴,撕开包装避免划伤,分清正反面,捏住储精囊排出空气,全程保持润滑,射精后立即取下并打结丢弃,每次性行为都使用新安全套。固定性伴侣固定性伴侣能降低艾滋病传播风险,双方保持忠诚且无其他性行为可减少病毒接触机会,但需确保彼此健康定期检测是关键,避免高危行为才能有效预防感染。血液安全避免共用针具避免共用针具可预防艾滋病传播,使用一次性或消毒针具,确保安全医疗,操作中严格遵循无菌规范,个人切勿重复使用或共用注射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血液安全。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在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可确保使用无菌器械和合格血液制品,严格消毒流程降低感染风险。避免非法采血和不规范操作,是预防艾滋病经血液传播的重要措施。母婴阻断孕期检测孕期检测是母婴阻断的关键环节,通过HIV抗体筛查和病毒载量监测及时发现感染孕妇,孕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风险至2%以下,需确保规范用药并定期随访。药物阻断母婴药物阻断是通过给HIV阳性孕妇和新生儿服用抗病毒药物降低母婴传播风险的方法孕妇需在孕期、分娩时及产后服药新生儿出生后也需服药可有效将传播率降至2%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