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秋季常见传染病预防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诺如病毒感染应对
01
流行性感冒防控
03
手足口病预防策略
04
水痘传播阻断措施
05
流行性腮腺炎管理
06
肺结核预防基础
流行性感冒防控
01
呼吸道传播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尘埃等微粒进行传播,吸入带有病毒的微粒即可感染。
接触传播
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及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传播。
人群密集场所
在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商场、影院、公共浴池等,病毒传播风险增加。
流感病毒传播途径
高热与乏力
流感患者初期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并伴随明显乏力。
典型症状识别方法
01
呼吸道症状
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但咳嗽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02
全身症状
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与普通感冒有明显区别。
03
并发症
流感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04
疫苗接种与日常防护
疫苗接种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
01
日常防护
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
02
生活习惯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营养。
03
诺如病毒感染应对
02
诺如病毒高发场所
病毒存活时间长
传播途径
污染源
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人员聚集场所。
在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表面可存活数天至数周,耐低温,因此冬季更易爆发。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方式,接触感染者的呕吐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均可感染。
病毒污染的食品、水源和空气是主要污染源。
高发场景与污染源
消化道症状监测
6px
6px
6px
感染后潜伏期多为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
潜伏期短
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严重脱水、休克、肾功能损害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重症患者表现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可伴有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
症状明显
01
03
02
患者感染后的病毒排放量极大,容易污染环境并传播给他人。
病毒排放量
04
严格采购管理
彻底加热食品
储存和加工分开
餐具消毒
避免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的食品,特别是海鲜、凉拌菜等高风险食品。
将食品彻底加热煮熟,特别是贝类等海产品,以杀灭病毒。
生熟食品要分开储存和加工,避免交叉污染。
餐具要定期消毒,使用开水煮沸或紫外线消毒等方法。
食品卫生管理要点
手足口病预防策略
03
年龄分布
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更为易感。
易感人群特征分析
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触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物品或环境易感染。
聚集性
托幼机构、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病例。
疱疹形态
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疱疹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状。
口腔黏膜病变
口腔黏膜、舌、咽峡部等处可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影响进食。
皮疹特点
手足口病患者的皮肤黏膜病变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或溃疡,一般不痛不痒。
皮肤黏膜病变识别
托幼机构防控规范
晨检制度
实行严格的晨检制度,对入园(所)儿童进行体温检测、观察皮肤及口腔状况,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环境消毒
加强环境消毒工作,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玩具、教具、门把手等儿童接触的物品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
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家长和儿童宣传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和措施,提高家长和儿童的防护意识。
水痘传播阻断措施
04
病毒潜伏期特征
在潜伏期,感染者通常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但已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无症状
水痘潜伏期通常为14-16天,但也可能短至10天或长达21天。
潜伏期长短
部分患者在出疹前可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前驱症状。
少数病例有前驱症状
皮疹初期
疱疹特点
皮疹分布
皮疹变化
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经过数小时发展为疱疹。
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泡内液体透明,后变混浊,疱疹壁较薄易破。
皮疹通常从躯干开始,然后扩展到面部和四肢,手掌和足底较少见。
疱疹在经历结痂、脱落等过程后逐渐愈合,不留瘢痕。
皮疹发展过程观察
隔离期与消毒标准
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以降低空气中病毒浓度。
消毒措施
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玩具、衣物等应进行全面消毒,可采用煮沸、暴晒或含氯消毒剂等方法。
隔离期要求
水痘患者应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且不得少于病后两周,以防止病毒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管理
05
腮腺肿胀鉴别诊断
腮腺肿胀特征
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伴有触痛。
需与化脓性腮腺炎、腮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