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连接技术操作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操作前准备流程
03
标准化连接操作
04
安全监测要点
05
故障应急处理
06
维护与质量控制
01
设备组件认知
01
设备组件认知
PART
呼吸机主机模块构成
呼吸机主机
湿化器
气体混合模块
过滤装置
包括涡轮、电机、压缩机和控制系统等,负责提供气流、氧气浓度和压力等参数。
用于调节氧气和空气的混合比例,确保呼吸机输出的气体符合患者需求。
将混合气体加湿,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和避免呼吸道干燥。
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杂质和细菌,保障患者吸入的气体清洁卫生。
患者管路接口类型
气管插管
面罩
气管切开套管
鼻氧管
通过气管切开或鼻腔插管等方式建立人工气道,连接呼吸机。
覆盖患者口鼻,通过面罩上的接口连接呼吸机管路,适用于无创通气。
通过气管切开手术植入套管,连接呼吸机管路,适用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
连接氧气源,为患者提供额外氧气,适用于低氧血症患者。
传感器与报警装置定位
监测氧气浓度,确保输出的氧气浓度符合预设值,保障患者安全。
氧气传感器
监测呼吸机管道内的压力,确保呼吸机输出的压力稳定且符合患者需求。
当呼吸机检测到异常情况时,如氧气浓度过低、压力过高或过低、电源故障等,会触发报警装置,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
压力传感器
监测气体流量,确保呼吸机输出的气流稳定,避免过大或过小的气流对患者造成不适。
流量传感器
01
02
04
03
报警装置
02
操作前准备流程
PART
设备自检与参数预置
检查呼吸机主机
确保呼吸机主机各项功能完好,无破损或故障。
呼吸机参数设置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预置合适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等参数。
管道连接检查
确保呼吸机管道连接正确,无漏气或扭曲。
湿化器检查
确保湿化器工作正常,湿化液充足,温度适宜。
患者气道评估标准
评估患者气道是否通畅
评估患者氧合情况
评估患者呼吸频率和节律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
通过听诊、观察患者呼吸情况等方式,判断患者气道是否通畅。
记录患者呼吸频率和节律,以便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进行比较。
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等手段,评估患者氧合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呼吸机参数。
判断患者是否能够配合呼吸机使用,是否能够自主呼吸。
消毒与防交叉感染措施
使用专用消毒剂对呼吸机进行彻底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呼吸机消毒
呼吸机管道是细菌滋生的重点部位,应定期更换并进行消毒处理。
呼吸机管道消毒
在接触患者前后,医护人员需进行手消毒,以减少细菌传播。
医护人员手消毒
在进行呼吸机连接及参数调整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使用无菌操作技术
03
标准化连接操作
PART
气管插管固定手法
气管插管固定
应使用固定器或胶布将气管插管固定在患者口腔上,防止气管插管移位或脱出。
01
固定位置
气管插管应固定在患者头部侧面,以便于操作和口腔护理。
02
牙垫放置
在固定气管插管时,应放置牙垫以防止患者咬闭气管插管。
03
湿化装置连接顺序
连接湿化器
将湿化器连接到呼吸机管路上,并加入适量的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
湿化器温度设置
湿化器与呼吸机管道连接
将湿化器温度设置在适宜水平,避免过高或过低。
将湿化器出口连接到呼吸机管道上,确保连接紧密,避免漏气。
1
2
3
呼吸回路密闭性检测
先将呼吸机调至自检模式,检查呼吸机各项参数是否正常。
检测前准备
密闭性检测
检测时间
用手掌或专用检测工具轻轻封堵呼吸机出口,观察呼吸机压力指示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以及是否有漏气声。
密闭性检测应在每次使用呼吸机前进行,以确保呼吸机回路密闭。
04
安全监测要点
PART
通气模式选择依据
根据患者自主呼吸状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如辅助/控制通气(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等。
患者自主呼吸状况
考虑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治疗需要,如肺部疾病、呼吸衰竭、ARDS等,选择适合的通气模式。
疾病情况和治疗需要
根据患者氧合和通气指标,如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等,选择通气模式,确保氧合和通气效果。
氧合和通气指标
气道压力监控阈值
气道压力上限
设定气道压力上限,避免过高压力对患者造成气压伤,通常不高于40cmH2O。
01
气道压力下限
设定气道压力下限,保证患者基本通气需求,避免低通气或呼吸暂停,通常不低于5cmH2O。
02
报警阈值设置
根据气道压力上下限,合理设置报警阈值,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03
报警响应处置流程
报警识别
报警解除
报警处理
报警记录
及时识别呼吸机报警,包括声音报警和视觉报警,确定报警原因。
根据报警原因,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呼吸机参数、清理呼吸道、检查气源等。
处理完报警后,及时解除报警状态,确认呼吸机正常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详细记录报警时间、报警原因、处理措施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