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生命支持技术
03
特殊设备应用
04
感染控制体系
05
团队协作模式
06
伦理法律框架
01
学科基础概念
01
学科基础概念
PART
重症监护定义与范畴
重症监护定义
重症监护是指对病情严重、复杂的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的监测和治疗,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医疗过程。
01
重症监护范畴
重症监护范畴广泛,包括严重创伤、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中毒、严重感染、急性心梗等患者的救治。
02
专科发展历史沿革
01
起源与发展
重症医学护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国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02
国内发展概况
重症医学护理在国内的发展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为众多危重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救治。
护理核心要素构成
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严密监测
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现精准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精准治疗
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的综合措施,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舒适度。
护理措施
重症医学护理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康复治疗师等,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
团队协作
02
生命支持技术
PART
机械通气管理规范
呼吸机参数设置
根据患者病情和呼吸机型号,设置合适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等参数。
02
04
03
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保持呼吸机管路和湿化器的清洁。
气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吸痰,防止肺部感染。
机械通气脱机评估
依据患者情况,定期进行脱机试验,逐步减少呼吸机支持。
通过动脉导管连续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应用动脉脉搏波形分析,连续监测心排血量、心脏指数等。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反映右心房压力,评估血容量和右心功能。
中心静脉压监测
01
03
02
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综合分析各项参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分析
04
镇静镇痛实施标准
镇静镇痛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和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镇静药物。
药物剂量调整
依据患者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镇痛镇静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镇痛镇静效果,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镇痛镇静并发症处理
预防和及时处理镇痛镇静药物带来的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等。
03
特殊设备应用
PART
体外膜肺氧合护理
体外膜肺氧合(ECMO)设备准备
抗凝治疗与出血监测
患者监测与护理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检查设备是否完好,确保各部分功能正常,包括氧合器、泵、管路及监测系统等。
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氧合指标及机器参数,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期吸痰,防止呼吸道感染。
实施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密切监测患者出血倾向,及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预防氧合器血凝块形成、气栓、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发生,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连续性血液净化操作
检查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确保血液滤过器、管路、加热器等部件连接正确,功能正常。
血液净化设备准备
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配制置换液和抗凝剂,确保成分和浓度符合要求。
预防低血压、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发生,立即采取措施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置换液与抗凝剂配制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液净化效果及机器参数,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保持患者血流通畅,防止管路堵塞或脱落。
患者监测与护理
01
02
04
03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颅内压监测与记录
持续监测患者颅内压变化,记录监测数据,及时发现颅内压升高的趋势。
颅内压异常处理
当颅内压超过正常范围时,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调整头部位置、使用脱水药物等,防止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压监测装置维护
定期检查颅内压监测装置,确保其功能正常;更换监测探头时,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颅内压监测装置安装
将颅内压监测探头放置于患者脑室内或脑实质内,连接监测装置,确保信号传输畅通。
颅内压监测装置管理
04
感染控制体系
PART
多重耐药菌防控策略
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隔离,防止病菌传播。
隔离措施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需穿戴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
接触隔离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产生。
抗菌药物管理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和环境,及时发现并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
筛查与监测
无菌操作技术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必须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01
消毒与灭菌
使用消毒或灭菌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确保无菌操作。
02
屏障保护
采取屏障保护措施,如使用无菌巾、手套等,减少感染风险。
03
废弃物处理
规范处理使用后的医疗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