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急诊急救处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止血技术应用
01
现场评估与初步处置
03
伤口处理原则
04
特殊损伤处置
05
急救后送管理
06
培训与质控体系
01
现场评估与初步处置
环境安全确认
迅速确认并排除可能造成二次伤害的险情,如交通事故中的残骸、火灾中的烟雾等。
排除险情
确保伤员所处的环境稳定,避免由于环境因素导致伤情加重或引发新的伤害。
确保环境稳定
如环境存在危险,需紧急疏散伤员和围观人群,确保现场安全。
紧急疏散
伤员意识判断
疼痛刺激反应
如伤员无法对呼叫或轻拍作出反应,可通过疼痛刺激(如掐指)来判断其意识状态。
03
仔细观察伤员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以判断其伤情严重程度。
02
生命体征观察
呼叫反应
通过呼叫或轻拍伤员,判断其是否有意识,能否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
01
伤情分级标准
轻伤
重伤
危重伤
多发伤
指伤员生命体征平稳,受伤部位疼痛、肿胀或轻微出血,但无生命危险。
指伤员生命体征不平稳,出现大量出血、昏迷、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立即救治。
指伤员生命体征严重紊乱,甚至停止呼吸或心跳,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指伤员同时有两处或两处以上部位的损伤,需全面评估伤情,制定综合救治方案。
02
止血技术应用
如皮肤割伤、刺伤等伤口。
直接压迫止血法
适用于小血管损伤出血
用清洁的纱布或绷带直接压迫出血部位,压迫时间视出血情况而定,通常为数分钟至半小时。
操作方法
压迫时应保持适度压力,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同时抬高受伤部位,以减少出血量。
注意事项
止血带使用规范
适用于四肢大血管损伤出血
如动脉破裂等严重出血情况。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选择宽度适宜的止血带,绑在伤口上方,松紧度以能止住血而远端肢体动脉仍可触及为度;每隔40-60分钟放松1-2分钟,以防肢体缺血坏死。
使用时要标明时间,避免长时间扎紧导致肢体缺血坏死;避免勒伤皮肤,可在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垫上纱布或毛巾。
1
2
3
填塞止血适应证
适用于伤口较深或有腔洞的出血
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
如腹部脏器破裂、颅骨骨折等。
用无菌纱布或棉球填塞伤口,填满压实,再用绷带包扎固定。
填塞要适度,过紧会影响伤口愈合,过松则达不到止血效果;填塞物必须是无菌的,以免引起感染;填塞后应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有出血加重或渗出,应及时更换填塞物。
03
伤口处理原则
清洁消毒步骤
清洗双手
处理伤口前,务必洗净双手,避免细菌感染。
01
清洗伤口
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洗伤口,将伤口上的污物冲洗干净。
02
消毒处理
用碘酒、酒精或双氧水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减少细菌感染风险。
03
清除异物
如伤口内有异物,应使用消毒棉签或镊子将其清除。
04
包扎材料选择
透气性好的材料
灭菌材料
适宜的尺寸
弹性绷带
选择纱布、绷带等透气性好的材料,避免伤口潮湿。
确保所选材料经过灭菌处理,避免细菌感染。
根据伤口大小,选择合适的包扎材料尺寸,确保完全覆盖伤口。
对于关节部位的伤口,选择弹性绷带可以更好地贴合伤口。
浅表异物
如钉子、玻璃片等刺入皮肤,切勿尝试拔出,应立即就医。同时,用绷带或纱布固定异物,避免其晃动造成进一步伤害。
刺入异物
化学性异物
如强酸、强碱等化学性异物,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尽快就医。切勿用毛巾等物品擦拭,以免扩大化学物质的接触面积。
如沙粒、木屑等浅表异物,可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然后用消毒棉签轻轻擦去。
异物处理方案
04
特殊损伤处置
止血
临时固定
对于开放性骨折或骨折端刺破皮肤的情况,应先迅速止血,用无菌纱布或绷带加压包扎伤口。
用夹板、绷带或替代物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避免骨折端移动造成二次损伤。固定时要适度,避免过紧或过松。
骨折临时固定
止痛
给予患者适当的止痛药,缓解疼痛,避免疼痛引起休克或加重伤情。
快速转运
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持骨折部位的固定。
烧伤创面保护
6px
6px
6px
迅速帮助患者脱离火源,避免火势蔓延和二次烧伤。
脱离火源
用无菌纱布或清洁布单覆盖创面,避免污染和细菌感染。
创面保护
用冷水或冰水浸泡烧伤部位,或用湿毛巾冷敷,以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烧伤程度。
冷却处理
01
03
02
对于面部烧伤或烟雾吸入的患者,应及时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
04
脊柱损伤搬运
初步判断
搬运方法
固定脊柱
快速转运
搬运前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脊柱损伤,如有无疼痛、畸形、活动受限等。
采用平板担架或多人平托法进行搬运,避免患者身体扭曲或弯曲,加重脊柱损伤。
搬运过程中要用硬板或绷带等物品固定在担架上,避免脊柱弯曲或扭曲。
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转运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05
急救后送管理
包括对患者的呼吸、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