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壹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屠呦呦贰课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概述研究经历及感想。这一部分的内容主体是作者获奖时的演讲,具有相对独立性。演讲中,作者满含深情地简要回顾了自己学医的过程,强调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结合的巨大作用,呼吁要推动中医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以“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写作层次课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二部分:具体讲述发现和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交代研究背景--“疟疾重新开始肆虐”,展现出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突出了研究过程中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写作层次课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三部分:进述青蒿素开始产生影响、后线研究不断发新的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先是成身果发表在国内的刊物,得到国家的奖励;然后是在国际会议上介绍,引起世界关注;继而是新药得到审批;最后是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拯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写作层次课文由四部分组成。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概述近年来中医药学的新贡献,表达“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的观点,呼应文章的开头,强化了文章的主题。写作层次叁科研工作者目标坚定、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担当精神,朴实的语言中融合着自信、骄傲之情。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精诚团结、攻克难关的合作精神。人物形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