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语篇翻译(之二)
杨士焯编著简明英汉翻译教程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修订版)总主编戴炜栋
本讲目标与内容第二节文学语篇翻译一散文的翻译以某一话题作为写作内容的散文(prose)可以分为正式散文体和非正式散文体。正式散文体在英语中称为exposition,汉语又称其为“说明文”“议论文”“政论文”“论述文”,说理透彻,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用词讲究,风格凝重。非正式散文体侧重于一些轻松的话题,或写景或抒情。英语的narration(叙述文)和description(描述文)大体可以划归为非正式散文体,即随笔(essay),其特点是结构相对散漫,语言风格自由多样,生动幽默,轻松自然(魏志成,2004)。翻译之前,应该先广泛阅读同类中文散文,体会散文的写作风格与笔法,方能译出其中妙味。本书散文翻译涉及游记、论说等。限于篇幅,请查阅课本。
二小说的翻译小说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其篇幅较长,还表现在它涵盖了散文、诗歌和戏剧的要素和成分,以全景式的画面展现人生百态,风土民情。小说翻译也最能体现译者的语言功力、文学艺术修养和翻译技能,特别是译文如何重现原作的风格。张今指出,文学译品的风格实际上是一种综合风格。上乘译品的境界应该是,译作能体现作者的风格,而译者的风格若隐若现(1987:89)。在翻译中,不同作者的多种多样的风格化为译者风格的多样性。译者要善于表现不同作家的多种多样的风格,又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在译文中,作者的风格是通过译者的翻译风格体现出来的,而译作也必然会带有译者遣词造句的行文风格。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多·塞弗瑞指出:“文章的任何段落,无不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作者的风格。作者如此,译者亦然。”(1957:68)译者在如何忠实完美再现原著风格上,应具有文学翻译中的辩证思维观念(郭建中,1983)。这种辩证思维观念就是,小说翻译忠实地传递原文文字的表达结构,往往不能取得生动传神的效果,倒是脱离原文表层结构,根据原文深层内涵重新组织译文,更能神似地反映原著的风格。我们通过比较分析美国作家辛格(IssacBashevisSinger)的短篇小说GimpeltheFool(《傻瓜吉姆佩尔》)的三种译本,感悟文学翻译的辩证思维观念。
(1)IamGimpeltheFool.万译:我是傻瓜吉姆佩尔。安译:我是傻瓜吉姆佩尔。刘译:我叫傻子金宝。评析:原文用的是连系动词,前两种译文照译不误。译文在形式上和意义上与原文对等。译文达到了形似与意似,但读起来总觉得语气上少了什么。译文三用了一个“叫”字来代替联系动词,形式上似乎没有对等,但意义上是对等的,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风格上的对等。“叫”字比“是”字通俗,汉语口语中引出姓名时习惯用“叫”字,因而译文更能反映原文通俗、口语化的风格,也更切合叙述者的口气,达到了意似和神似。
(2)IfIslappedsomeonehe’dseeallthewaytoCracow.万译:要是我打人一拳,就会把他打到克拉科夫去。安译:要是我扇谁一巴掌,准会把他扇到克拉科夫去。刘译:如果我掴任何人一记耳光,他就会给我打到西天去。评析:万译和安译直译了短语seeallthewaytoCracow,这样的好处是保留了原文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征。但是,“打到(或扇到)克拉科夫去”在汉语中缺乏引申含义,亦非固定词组或成语,只是远离吉姆佩尔居住小镇的一座城市。这一短语离开小说的独特环境就失去意义。刘译改成“西天”不失为一种方法,译文显得通俗易懂又合乎习惯,符合吉姆佩尔的口气。
(3)TheyconfusedmesothatIdidn’tknowthebigendfromthesmall.万译:……我连粗细大小都分不清了。安译:……不知东南西北了。刘译:……使我真假不分。评析:原句并不难,万译最贴切,安译和刘译都是再造表达。从最简原则考虑,能直译就直译,何必费力费心。
(4)...andwhoevertriestotwistyouup,maytheendofhisnosetakeatwist.万译:谁要是想捉弄你,谁的鼻子尖就会弄歪。安译:谁要是捉弄你,就叫谁的鼻子尖儿歪了。刘译:谁骗你,谁就不得好死。评析:原文用了两个twist,体现了民间俗语的特色。但三种译文都无法表现两个twist的神韵,在形式上无法与原文对等。译文一、二达到了意似,但不及译文三。译文三尽管在意思上走了样,“鼻子尖弄歪”变成了“不得好死”,然而却传达了神韵。因为不管“谁的鼻子尖就会弄歪”还是“就叫谁的鼻子尖儿歪了”,在汉语中均不是刻毒的诅咒语,而刘译换用了汉语诅咒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