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儿鹅口疮疾病.pptx
文件大小:3.52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2.58千字
文档摘要

小儿鹅口疮疾病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1

疾病概述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04

治疗方案

05

预防策略

06

预后与注意事项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病因学

01

定义

小儿鹅口疮是一种口腔黏膜炎症,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常见于婴幼儿。

02

病因学

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这种真菌在口腔内繁殖,形成白色斑块,严重时可扩散至喉部、食管等部位。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属于真菌的一种,可在口腔黏膜上生长繁殖。

病原体

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如母亲喂奶时乳头不洁、使用污染的奶嘴或餐具等,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传播途径

01

02

高危人群与易感因素

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免疫力低下的患儿等。

高危人群

口腔卫生不良,如母亲乳头不洁、奶嘴或餐具污染等;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患儿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

易感因素

02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识别

孩子可能会因为口腔黏膜的炎症而感到疼痛和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和吞咽时。

口腔黏膜疼痛

口腔黏膜出现白斑

口腔内出现疱疹

这是鹅口疮最典型的症状,白斑可能出现在舌头、牙龈、上颚、口腔黏膜等部位。

部分孩子在出现白斑的同时,还会在口腔黏膜上发现疱疹。

口腔病变特征

口腔黏膜炎症

口腔黏膜出现红肿、充血,有时会出现糜烂或溃疡。

01

白斑形态多样

白斑可能呈现为点状、片状、斑块状等不同形态,且可能相互融合。

02

疱疹特点

疱疹周围有红晕,且疱疹内液体清澈,后期可能变为白色。

03

伴随全身反应

精神萎靡

孩子可能会因为疼痛、不适或发热而表现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03

口腔疼痛和不适会导致孩子食欲下降,出现拒食或偏食现象。

02

食欲减退

体温升高

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体温升高或发热症状。

01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标准

症状表现

小儿鹅口疮患者通常表现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略高于口腔黏膜表面,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但无法擦去,一般不痛,不影响吃奶。

发病部位

病程与自愈性

主要发生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可随病情发展蔓延至咽部、喉部、食管、肠道等部位。

轻症患儿可无明显全身症状,仅表现为口腔不适,重症患儿可出现发热、拒食、吞咽困难等症状,但一般不影响生长发育,且具有一定的自愈性。

1

2

3

实验室检查方法

采用无菌棉签取口腔黏膜病损区域的分泌物,进行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菌丝和孢子,有助于诊断。

涂片检查

培养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

将取下的分泌物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进一步鉴定病原菌种类,提高诊断准确性。

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原菌的DNA或RNA,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但成本较高,一般用于科研或特殊病例的诊断。

与疱疹性口炎鉴别

疱疹性口炎患者常表现为高热、口腔黏膜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疱,易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明显,与小儿鹅口疮的口腔黏膜白色乳凝块样物不同。

症状差异

疱疹性口炎多见于1-3岁婴幼儿,好发于夏秋季,而小儿鹅口疮则无特定发病年龄和季节限制。

发病年龄与季节

疱疹性口炎的涂片检查可发现病毒颗粒或病毒培养阳性,与小儿鹅口疮的实验室检查有明显区别。

实验室检查

04

治疗方案

是最常见的局部治疗药物,通过将制霉菌素片溶解于水中,用棉签蘸取后涂抹在患处,每天多次,持续至鹅口疮消失。

局部抗真菌治疗

制霉菌素

氟康唑滴剂或混悬液也可用于治疗,其用法与制霉菌素类似,但需注意用药剂量和频次。

氟康唑

如咪康唑乳膏、克霉唑乳膏等,涂抹于患处,可抑制鹅口疮的生长。

局部涂抹抗真菌药膏

全身用药适应症

反复发作

对于反复发作的鹅口疮,可考虑全身用药以预防复发。

03

如果宝宝存在免疫缺陷,如先天性免疫缺陷、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也需全身用药。

02

免疫缺陷

病情严重

当鹅口疮广泛蔓延,影响到宝宝进食和呼吸时,需考虑全身用药。

01

辅助护理措施

保持口腔清洁

定期为宝宝清洁口腔,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可有效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

01

合理饮食

为宝宝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02

消毒处理

宝宝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等物品需进行煮沸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03

05

预防策略

母婴传播阻断

孕妇感染鹅口疮后,应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分娩时感染新生儿。

孕妇治疗

分娩时采取严格消毒措施,如使用无菌产包、无菌手套等。

消毒措施

婴儿出生后,严格遵循卫生原则,避免与母亲或其他感染者的口腔、唾液等直接接触。

婴儿护理

口腔卫生管理

定期清洁婴儿口腔,可使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擦拭口腔黏膜及舌面。

口腔清洁

物品消毒

喂奶卫生

婴儿奶瓶、奶嘴、餐具等应定期煮沸消毒,以避免细菌滋生。

母乳喂养时,母亲应清洁乳头和乳房,避免污染婴儿口腔。

免疫功能维护

避免滥用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