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高校学生评教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现代高校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已从掌握知识为主向学生发展为主转变,传统知识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成果的输出已成为当前课程教学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探索如何将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理念融入到高校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学生评教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升学生评教的效果可以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思素材与改进方向。针对传统学生评教在内容设计与实施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尝试将过程性评价思路引入学生评教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教的核心和目的,强化学生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合作共赢关系,促进教学相长,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真正发挥学生评教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学生评教;OBE理念;过程性评价;提升策略
在“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公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迫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新要求,强调高校教师应回归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2]。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渠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学生评教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体现,有助于反映学生意见,改进教学效果[3-5]。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评估对教师教学成效评判具有说服力。然而,当前学生评教侧重于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感知评定,较少关注课程设计、学生期望与学习效果[6-9],许多教师认为学生评教是教师“受欢迎度”的竞争,与教学本身的质量关系不大。
学生评教是学生基于课程学习投入、体验和收获对教学质量的综合判断。它不是单纯评价教师或教学,而是对教师、教学、学习相互作用形成的教学效果的综合判定。OBE理念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变革,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计划、设计及反馈等都服务于学生学习结果。学生评教由“价值判断研究”转为“改进教学研究”成为学者共识[10-12]。教师教学质量应由所教学生的综合能力反映。以促进学生发展能力为依据,将关注点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将“过程性”评教思路融入学生评教,分阶段追踪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收获,为高校教师教学改进与学生学习发展提供有效反馈和科学参考。
传统“结果性”学生评教短板问题解析
当前,国内高校评教活动普遍呈现期末集中化特征,以选择题为主,指标固定,内容单一,重形式轻实质。这种结果性评教方式存在时效性差、参与度低、内容浅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评教的有效性、可信度和区分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评教结果时效性差。高校在评定学生成绩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如平时测验和期中考试,可以促进学生持续改进学习。然而,在学生评教方面,这一原则未得到充分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且迭代的过程,需要在真实教学情境中不断获取反馈。目前,高校普遍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的“结果性”学生评教存在明显不足。对学生而言,教学过程的记忆已模糊,评教结果虽能大致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但无法提供具体、实时的反馈。此外,评教与学期末时间重叠,即便教师收到反馈,也难以及时改进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和成果。
2.评教主体参与性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的自愿性和评价方式,其认识和参与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学生普遍被动参与评教,特别是在学期末的“结果性”评教活动中。为保证参与率,高校常规定学生必须先评价课程才能查询成绩。学生每学期需要评教多门课程,期末集中评教带来沉重负担。当评教成为过度要求,学生评教的自愿性降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影响评教的客观性和有效性[13]。
3.评教内容流于形式。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现行的学生评教主要评价教师,通常使用统一量表,关注教学态度、内容、方式和效果,很少涉及学生的“学”[14]。这导致评教成为对教师满意度的简单评价,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成果导向理念认为,教师教学水平应由学生学习成效反映,即“师傅教得好不好,要看徒弟水平高不高”。高校课程多样,统一量表评价所有教师缺乏合理性,受课程性质影响大。学生评教旨在改进教学、促进学习,但目前评价内容单一、反馈粗放,未能让双方真正受益。
4.评教目的导向偏颇。目前,学生评教的目的主要分为“奖惩”和“促进发展”两种[15]。“奖惩”指将评教结果作为教师晋升依据,而“促进发展”则旨在改进教学技能。然而,实际操作中,“奖惩”往往占主导地位,评教结果被简单用于评价教师,甚至与教师个人利益挂钩,引发教师抵触,激化师生矛盾。这导致一些教师感到压力,教学中畏首畏尾,考试前划重点、给高分成为常态,课堂管理松懈,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打瞌睡,失去了评教的本意,影响了教学质量[16-18]。真正希望获得学生反馈、改进教学的教师不得不另寻途径。
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