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反思
李彦冰吴慧翀
摘要:ChatGPT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扩散如一把“双刃剑”,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对学生追求个性化培养具有双向作用,对教育资源的扩充和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具有一定作用。同样地,这一技术的扩散所带来的价值负载问题、文本生成中的意识形态偏向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给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所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既需要坚持党的主流价值引导,又需要学生具备独立的批判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技术运用的自主性、主体性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ChatGPT;高校人才培养;影响;反思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扩散传播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教育学界也迅速做出了反应,不过对这项技术的态度呈两极分化的态势,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在少数。目前,有的学校支持师生使用ChatGPT,只不过需要辅助以相应的人工智能使用指南。在英国有20多所高校已经出台新的论文抄袭规定,明确禁止将ChatGPT用于课程和论文。这种分化的态度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扩散存在明显的争议,它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深刻影响。
ChatGPT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1.ChatGPT的扩散对学生追求个性化培养的双向作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应工业化的需求而产生的,工业化的产业细分要求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分工和职业类型。因此,对应工业化过程所产生的生产标准化,为之提供人才支撑的高等教育也就被相应要求标准化、大众化培养。信息传播技术的扩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赋能,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赋能获得个性化发展。正如大卫·里斯曼说:“今天最需求的,既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种个性。”个性化能够赋予商品以高昂的价格与价值,在教育领域,个性化则成了识别学生独特性与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人工智能能够听从指令给出完全符合要求的作品或成果,但却会使得业界变得格式化、统一化——学生成为平庸的“人”,这个人在我们这个功用宇宙中缺席、死亡甚至被删除了,亟须进行“个性化”的是这个迷失了方向的、缺席的“人”。总之,对于具有批判反思能力的人来说,ChatGPT的使用可以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为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大可能;但对于反思批判能力弱或者没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来说,则有可能加速使他变得平庸。ChatGPT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扩散传播容易带来教育失信、学生惰化的伦理风险,出现单向度的学生,他们丧失了否定、批评和超越的能力。
2.ChatGPT对教育资源扩充和内容生成的影响。有人认为它会使教育资源和内容更加多元化。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使用,说明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度嵌入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以此为基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更加便利。当然,这也意味着学生对课堂授课、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堂的互动更加频繁、教师的知识范围更加宽厚、教学内容更具有高阶性和挑战度。有研究者认为,这一技术的扩散传播“对推动教育数字化变革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都进行创新,推动教育流程再造、结构重组和文化重构,改变教育发展动力结构、促进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变革,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1]ChatGPT对全网信息资源快速准确的加工能力,使它可以迅速生成大量信息文本,这些文本经过过滤、鉴别和清洗后,可以迅速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一言以蔽之,该技术对于快速、准确生成教育内容提供了便利。
3.ChatGPT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传播带来技术本身的价值负载。所谓技术的价值负载是指“技术的善恶不对称、技术的好坏不平衡”[2]问题,也就是说,技术的发展带给不同人群、阶级、集团等的利益是不同的,所产生的有用性也是有差别的,或者天生有利于有些人而不利于另一些人。当代社会(智力的和物质的)的威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大得不可估量——这意味着社会对个人统治的范围也比以往大得无可估量。人工智能在生产效率上的(不仅仅是生产效率上的)威力超过个人的以及任何特定群体这一事实,使得人工智能成为以机器生产程序为基本结构的、社会的、最有效的政治工具;但从本质上看,人工智能的能力是人类能力的累积与表现。“工作世界在什么程度上被理解为一架机器并依此而被加以機械化,它就在什么程度上成为人的新的自由的潜在基础。”[3]从总体意义上讲,似乎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带来了自由的欢歌,这对所有使用的人群都是适用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不例外。
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释放人的自由潜质的同时,是不是会同时让人们失去其他的价值?例如:真实。在ChatGPT的泛滥使用下,高校学生的作品产出都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出而不是学生自身的真实思想。尽管作为人的真实思想在呈现出来之时亦有可能作掩饰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