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去师范化”与“再师范化”:师范院校发展路径的思考.docx
文件大小:41.7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4.32千字
文档摘要

“去师范化”与“再师范化”:师范院校发展路径的思考

摘要:通过梳理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师范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认为推进新时代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摒弃向综合性大学盲目看齐的追随心态,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多重维度把握未来师范教育发展要求,强化“师范姓师”的办学本位,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新时代师范教育的道路自信,面向未来答好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之问。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育强国;教师教育;办学本位

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师范”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的《法言》,他认为:“师者,人之模范也。”[1]强调教师身份的重要性,教师应该成为别人学习或取法的榜样。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教师在教与学、学与思、师与生的关系有“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精辟阐述,韩愈《师说》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对教师职业要求的精准概括。由是观之,中国古代虽未出现官方师范教育机构,但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已与“师”“范”紧密关联,师范教育处于一种自发的“大师范”阶段,而私学、书院和科举制度对“大师范”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师范教育是随着大规模工业化时期的到来以及教育的广泛推广而兴起的一种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我国近现代师范教育体系的发展可以溯源至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设置。1902年,清政府在京师大学堂的速成科既有的仕学馆上追加建设师范馆,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教师教育体系建立的序幕。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近现代师范教育从师范学校起步,并经历师范学院、综合大学的转型发展过程,国民政府时期关于师范院校独立设置的废存争论也与此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师范教育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在独立办学的基础上,还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经费使用和招生分配等方面采用计划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师范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更进一步地呈现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概念开始见诸政策层面,教育领域进入了制度化、法制化建设阶段,师范教育的语境开始与国际接轨。21世纪至今,伴随着师范院校转型和教师教育改革,教师教育在教育政策话语体系中逐渐占据主导权。

1999年,教师教育开放性和综合化趋势在国家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最先被明确。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使用“教师教育”一词。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2017年,《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这些文件体现了传统师范教育体系的延续性,强调师资培养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同时,也体现了开放性和灵活性,综合大学也可以参与其中。

把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特征

在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要想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首先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准确的认知和把握,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任务和路径选择有明晰的目标和方向。对于师范院校而言,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从多重角度去深入理解和把握。

第一,把握一个供需关系。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人才供需关系正由供给驱动变为需求驱动。高校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与行业产业需求贴紧靠实,主动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第二,把握一个转型特征。我国正处在高教事业关键的发展阶段,正在全力投入实现从教育大国跃升为教育强国这一显著的飞跃。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转变已经发生,由过去重视规模扩张的外部增长,向着追求提升教育质量的内在发展转变。因此,高校须与时俱进,改革发展理念,从原本单纯的扩大招生、增设学科、扩充校园设施,转变为在维持原有规模的情况下,力求教学品质的提升、教育深度的挖掘以及孕育鲜明的教学风采,以此实现由数量增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根本性跃升。

第三,把握一个基本格局。构筑和优化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师培养架构正稳步推进,形塑了一个“主导力量为师范类院校、多类综合性大学共融参与、灵活开放的中小学师资培养网络”的发展趋势,而在该领域内,多元化主体间的竞争合作格局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与整合性赋予了新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正在构建和完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和发展,教师教育开放化和一体化呈现出多主体竞争的基本格局。教育信息化全面渗透、基礎教育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改革等对师范专业人才的专业结构、培养方式、质量标准和层次规格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2]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