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医考研基础知识点汇总.doc
文件大小:27.03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2.21千字
文档摘要

中医考研基础知识点汇总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考研的基石。阴阳学说方面,要理解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例如人体的生理功能中,昼为阳、夜为阴,两者相互交替制约,维持正常的生物钟节律。五行学说则包含五行的特性、生克乘侮关系。如木曰曲直,肝属木,木生火,肝木可滋养心火;木克土,肝木可制约脾土。

在藏象学说里,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是重点。心主血脉、主神明;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还主统血;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以传化糟粕、分清泌浊等功能为关键考点。

经络学说中,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以及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等需牢记。例如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二、中医诊断学

(一)诊法

1.望诊

-望神可分为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等。得神者目光精彩、神志清楚等,提示正气充足;失神则目光晦暗、精神萎靡,是正气衰败之象。

-望面色中,常色有主色和客色之分,病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等;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脾虚、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望舌是重点中的重点。舌诊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舌质方面,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热证;绛舌主热入营血等。舌苔的薄厚反映邪气的深浅,润燥反映津液的盈亏,腻苔多主湿浊、痰饮等。

2.闻诊

-听声音,如语声高亢洪亮多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寒证。咳嗽声音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声清脆多为外感风热等。

-嗅气味,口气臭秽多为胃热等;排泄物气味酸腐多为湿热或食积等。

3.问诊

-问寒热有恶寒发热(外感表证)、但寒不热(里寒证)、但热不寒(里热证,包括壮热、潮热、微热等)、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等不同类型。

-问汗,自汗多为气虚或阳虚;盗汗多为阴虚;绝汗多为病情危重;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问疼痛,如胀痛多为气滞;刺痛多为血瘀;隐痛多为虚证等。

4.切诊

-脉诊是难点。28种脉象的特征、主病要熟练掌握。如浮脉主表证,轻取即得;沉脉主里证,重按始得;迟脉主寒证,一息不足四至;数脉主热证,一息五至以上等。

(二)辩证

八纲辩证中,表里辩证判断病变部位的深浅;寒热辩证区分疾病的性质;虚实辩证确定邪正的盛衰;阴阳辩证是八纲辩证的总纲。气血津液辩证里,气虚证以神疲、乏力、自汗等为主要表现;血虚证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等;气血两虚证则兼见气虚和血虚的症状等。脏腑辩证要明确各个脏腑的常见证型及其临床表现。如心气虚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等;肝阳上亢证有眩晕、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等症状。

三、中药学

(一)中药的性能

1.四气五味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热证;温热药多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功效,用于寒证。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辛味能行能散,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等功效;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如清泄火热、降泄气逆等;咸味能下能软,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2.升降浮沉

-升浮药具有上升、向外的趋向,多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沉降药具有下行、向内的趋向,多有清热降火、利水渗湿等功效。

3.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如心经病变,可选用归心经的药物,如朱砂、远志等。

(二)中药的功效与主治

-要掌握各类药物的主要功效和主治病症。如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辛凉解表药薄荷,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等,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

-清热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和清虚热药等。清热泻火药石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等。

四、方剂学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和调和药(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二)方剂的分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