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研基础知识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考研的基石。其中阴阳学说贯穿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关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例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等病理表现。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肝属木,木曰曲直,所以肝主疏泄;同时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协调平衡,一脏有病可通过相生相克关系影响他脏。如肝病及脾,是木乘土的表现。
藏象学说重点考查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主血脉、主神明;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脾主运化、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五脏之间相互联系,如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等。
气血津液学说中,气的生成与肺、脾、肾关系密切,气的功能包括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血的运行与心、肝、脾有关,而津液的输布与肺、脾、肾等脏腑相关,并且气血津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经络学说中,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以及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都是重点。如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等。
二、中医诊断学
(一)望诊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望神可分为得神、失神、少神等情况,得神表示正气未伤,病情较轻;失神则提示正气大伤,病情严重。望面色,如面色青主寒证、痛证、瘀血证等;面色赤主热证;面色黄主脾虚、湿证等。望舌象是重点中的重点,舌色、舌形、舌苔的变化都有重要意义。例如,舌红苔黄多为热证,舌淡苔白多为寒证。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听声音方面,语声高亢多为实证、热证;语声低微多为虚证、寒证。咳嗽声音重浊多为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为虚证。嗅气味方面,口气臭秽多为胃热,排泄物气味酸腐多为食积内停等。
(三)问诊
问诊是了解病情的重要途径。问寒热,如恶寒发热多为外感表证;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但热不寒多为里热证等。问汗,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等。问疼痛,疼痛的部位、性质有助于辨证,如胀痛多为气滞,刺痛多为瘀血等。
(四)切诊
切诊分为脉诊和按诊。脉诊中,常见脉象有浮、沉、迟、数、虚、实等。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等。按诊可了解局部的冷热、润燥、软硬等情况,有助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三、中药学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寒性药能清热泻火,热性药可温里散寒。辛味药能发散、行气、行血;酸味药能收敛、固涩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如升浮药主上行向外,沉降药主下行向内。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如归心经的药物多能治疗心系疾病。
(二)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
必须掌握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及其功效主治。如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又如黄芩,性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等病症。
四、方剂学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使药有引经药和调和药。
(二)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
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又如四物汤,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组成,能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等。方剂学需要牢记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以及方解,并且要掌握方剂的加减变化规律。
五、针灸学
(一)经络腧穴
必须牢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穴位的定位。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等。穴位定位方面,像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等。
(二)刺灸法
刺灸法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中有毫针法、三棱针法等,毫针法的进针角度、行针手法等都是考点。灸法包括艾灸、麦粒灸、回旋灸等,不同灸法的操作特点和适用范围要掌握。
(三)针灸治疗
根据经络辨证进行针灸治疗。如头痛,根据头痛的部位分经论治,前额痛多取阳明经穴位,侧头痛多取少阳经穴位,后头痛多取太阳经穴位,巅顶痛多取厥阴经穴位等。
中医考研基础知识点众多,需要考生系统复习,全面掌握各个学科的要点知识,这样才能在考研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