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事业单位330联考晒分查排名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共30题)
1、目前,因戒除网瘾而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事件已不是孤例,以戒除网瘾之名虐待青少年的事件仍不断出现。青少年时期,个体心理不成熟、交往经验和技巧缺乏,会造成自卑、交往恐惧、自我中心等问题。网络的虚拟性却能使人逃避现实交流中必须面对的压力,网络游戏也给青少年打开了释放压力的窗口。但有研究表明,控制型、忽视型、溺爱型、严厉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的青少年,最容易染上网瘾。而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戒除网瘾的学校,与其说是为孩子好,不如说是在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或寻求自我的心理安慰,这不仅无益于网瘾的戒除,还可能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遗弃感和逆反心理。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从心理学角度看,通过虐待的方式戒除任何一种瘾症,都是一种不正常的教育行为
??B:学校应该加大青少年心理干预的力度,将网瘾扼杀在萌芽状态
??C:网瘾的发生与青少年所处的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分不开的
??D:网瘾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失策和缺位,而非互联网本身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
分析文段。文段前两句首先论述网瘾的危害以及网瘾形成的原因,接着又转折关联词“但”引出什么样的家庭模式下的青少年容易染上网瘾,尾句讲到父母把孩子送到戒除网瘾学校的对策其实是在推卸责任,文段为“分—总”结构,最后一句是文段的主旨句,即论述“网瘾”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对比选项。D项是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故本题选D。
【解析拓展】
A项和B项:“心理学的角度”和“学校”两个主体在文段中并未提及。C项:是文段前半部分的论述,非重点。
?
?
2、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实际上,________,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作者形象”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
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A: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印记
??B:作品传达的是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
??C:没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绘着“作者形象”
??D: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怀与精神价值的融合
正确答案选项:C
解析:横线在中间,应关注前后文内容。横线前指出作者在写作时会勾画自身的影像,横线后对“作者形象”做具体解读,故横线处应与前后文话题保持一致,围绕“作者形象”这一话题展开,对应C项。
A、D两项,分别强调“写作”和“散文”,都侧重于文章本身,没有体现“作者形象”这一话题,排除。
B项,“情感体验”无法与后文构成衔接,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选C。
?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事情发生后,顾主任立即同党支部研究,决定就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讨论。
??B:这所医院组成一个以领导、医生、护士三结合的防治小组,经常深入农村。
??C:?本品是用金银花、连翘等中药配制而成,并且具有祛寒退热的功能。
??D:?当学习刚刚取得一点成绩,他开始有点骄傲了。
正确答案选项:A
解析:A项,表述准确。
B项,“以”字后没有宾语中心语,应在“护士”后加“为成员的”。
C项,没有递进关系,应删掉“并且”。
D项,“成绩”后面应该加上“时”。
故本题选A。
?
4、________视死亡为恐怖,________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_________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A:如果那么或是
??B:要是就甚至是
??C:与其不如以及
??D:虽然但是与
正确答案选项:C
解析:第一个空和第二个空是关键空,根据文意可知,在视死亡为恐怖和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这两种对死亡的态度中,作者选择了第二种,因而第一个空和第二个空应填入一对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与其……不如……”符合文意。A项的“如果……那么……”表示假设关系,B项的“要是……就……”表示条件关系,排除。D项的“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排除。
第三个空代入C项验证,从文意可知,可以将死亡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和对尘世罪孽的赎还,“以及”表示并列关系,可用来连接“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和“对尘世罪孽的赎还”,符合文意,当选。
故本题选C。
【文段出处】《培根论人生之论死亡》
?
5、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________的乡村。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________的契机。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________。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