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ppt
文件大小:11.95 MB
总页数:61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4.91千字
文档摘要

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如在水域开展调查时的水底界面、浅层基岩面等),往往能够产生多次反射波。多次反射波可分为全程多次波和层间多次波等,在地震记录上出现得最多、也比较容易识别的是全程多次反射波。第30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共反射点方法共反射点叠加:野外多次覆盖观测得到的地震资料,室内处理时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它利用校正后剩余时差的差异,压制多次反射。目前该方法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反射波法。第31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水平界面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x——各道炮检距;h——共反射点M处的法线深度;v——界面上部均匀介质的波速。第32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正常时差正常时差:某个接收点t观测到的时间与t0时间之差X为炮检距,t0为自激自发时间第33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动校正动校正:将每一个接收点的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第34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倾斜界面(下倾)的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把代入上式,得第35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多次波的剩余时差水平均匀介质下的反射波动校正剩余时差:做过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m之差:tr为波的旅行时间,t为水平界面情况下一次反射波的旅行时间第36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多次波的剩余时差多次波剩余时差公式其中q为剩余时差系数。多次波的剩余时差是按照抛物线规律变化的,并与两个因素有关:①与炮检距x的平方成正比;②q是t0的函数。第37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共反射点叠加法原理(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由于采用一次反射波的速度进行动校正,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为零,各道反射波相位相同,因而一次反射波叠加后得到加强;(2)对于多次波或者其它规则干扰波,由于速度的差异,动校正后存在剩余时差,各道的多次波其它规则干扰波存在相位差,因而叠加后相对较弱;(3)对于随机干扰,由于其出现带有随机性,叠加时能互相抵消一部分,因而叠加后能使随机干扰相对削弱。第38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1、动校正速度选取的影响2、地层倾斜的影响第39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动校正速度选取的影响对速度精度的要求:1、叠加次数越高,接收间隔越大,通放带越窄,对动校正速度要求越高;2、界面越深的反射波,速度误差的影响越小;3、随着道间距的增加,由速度误差引起的叠加参量增大,允许的最大速度差就要减小。有速度误差,则经过动校正后,还有剩余时差第40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地层倾斜的影响当地层倾斜时,对水平叠加效果的影响可归结为两方面:1、共反射点分散的影响;2、把倾斜面当作水平面计算动校正造成校正不准确的影响。第41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地震剖面的形成1、各种速度的概念(1)真速度-瞬时速度(2)层速度-把某一层看做均匀介质(3)平均速度-总厚度/总时间(4)均方根速度-可使得层状非均匀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看成双曲线(5)等效速度-用于倾斜界面(6)叠加速度-使得反射波时距曲线符合双曲线的介质速度,即根据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求得的速度。第42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瞬时速度第43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层速度层速度实际上等于均匀介质中瞬时速度第44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常常是相对多层层状介质而言的。地震波在多层层状介质中的平均速度,是指地震波垂直穿过该介质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即第45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我们从另一角度来看看平均速度。设有n层水平层状介质,在O点激发,在S点接收,我们先作出炮点O的虚密度O*并假设地震波在传播时按直线传播即波从O入射到Rn界面上某一点P时OP就为直线,这时波从O→P,再P→S所在的路程相全于波O*→P→S所走的总路程,设波入射角度为α,把平均速度定义为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的总路程与所需总时间之比,则有第46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等效速度倾斜界面的时距曲线方程为可以成写成令上式可写成均匀介质水平界面的形式第47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均方根速度第48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