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建筑能效 建筑楼宇自控和能源管理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第1部分一般框架和程序 编制说明.docx
文件大小:858.93 KB
总页数:3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1.13万字
文档摘要

《建筑能效建筑楼宇自控和能源管理的节能量计算方法第1部分:一般框架和程序》

编制说明

标准编制组

2025年5月

1

一、工作简况

1.1标准编制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4年第四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4]28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建筑能效建筑楼宇自控和能源管理的节能量计算方法第1部分:一般框架和程序》(非等同采标ISO52120-1:2021),计划号为T-333。该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全国建筑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计划于2025年10月完成。

1.2标准制定背景

一、建筑智能化发展迅速

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筑智能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新鲜事物到标准配置的蜕变。

在建筑机电系统运维过程汇总,通过智能化系统的高效运维和管理,可以显著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例如,通过对制冷系统和热水系统的智能控制,可以实现精确的温控和负载匹配,减少能耗。以水泵系统为例,从传统的定频控制升级为变频控制后,能效提升显著,水泵能耗可降低30%-40%,在多个智慧化节能改造项目中,建筑综合能耗减少了15%-20%。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高效运维为建筑运维阶段节能降碳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

二、响应国家政策

政策层面,国家积极推进数字化与低碳政策的实施,鼓励建筑行业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助力“双碳”目标。

2021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中提出“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防灾的智慧化管理,推动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水平。

2

2024年3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24〕20号要求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其中重点任务(三)强化建筑运行节能降碳管理,建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科学制定能耗限额基准,明确高耗能高排放建筑改造要求,各地区要加快建立并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机制,推动建筑数字化智能化运行管理平台建设,推广应用高效柔性智能调控技术。

2024年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4〕39号)工作方案指出,“十五五”时期(2025~2030),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碳达峰后(2030年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

三、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能效贡献的量化评价方面仍存在体系空白

然而,目前建筑机电系统自动化与控制对建筑能效的贡献的量化计算方法还是空白,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准确衡量其对能效提升的贡献。为了填补科学的计算和评价空白,本标准提出了建筑自动化和控制对建筑能效贡献量的量化计算方法,统一计算规则。本标准可解决目前建筑能效评估中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推动行业节能量的透明化和量化分析。

国家标准《建筑能效建筑楼宇自控和能源管理的节能量计算方法第1部分:一般框架和程序》为非等效采标ISO52120-1。本标准将规定建筑能效-建筑楼宇自控和管理的贡献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和评价方法。ISO52120提出了楼宇自控和建筑运行管理功能对建筑能效影响的评价体系,各项运行管理功能根据建筑类型和楼宇自控(BAC)两个维度进行分类。该标准提出了楼宇自控和管理对建筑能效贡献的评估和量化方法,对我国下一步建筑节能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本标准的制定既是对智能化技术的响应,也是对国家政策的支持,更是推动行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通过该标准的实施,将为建筑能效管理提供系统性指导,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3标准起草过程

1.3.1筹备阶段,2024年7~11月

3

本标准由中国建研院组织相关单位起草。中国建研院是我国建筑行业大型科研机构,具有丰富的科研、标准和检测经验,获得了大量科研奖项,制修订了多项建筑设备和节能领域的工程和产品标准,拥有国家空调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多个国家检测机构,具备编制此标准的软硬件条件。同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了大量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可为本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在本标准正式开展编制工作前,中国建研院以第一起草单位的名义发函征集参编单位,成立标准编制组,编制组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