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霸凌防治专题课程课件
目录
02
类型与行为模式
01
霸凌现象概述
03
心理影响分析
04
识别与干预流程
05
应对策略训练
06
长效预防机制
01
霸凌现象概述
Chapter
霸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通常涉及权力、地位或体力等方面不对等的优势,通过反复、持续的凌辱、威胁、排挤等手段对他人造成伤害。
定义
包括行为的持续性、反复性、恶意性、伤害性、权力或地位的不对等性,以及受害者无法有效自我保护等。
核心特征
定义与核心特征
肢体霸凌
包括推搡、打闹、殴打、抢夺物品等直接攻击行为。
社交霸凌
通过排挤、孤立、散布谣言等手段破坏他人社交关系,造成心理压力。
言语霸凌
通过侮辱、嘲笑、讥讽、起外号等语言形式对他人进行伤害。
网络霸凌
利用互联网或手机等媒介进行诽谤、威胁、骚扰等霸凌行为。
常见表现形式分类
霸凌事件数据收集
收集霸凌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行为方式、伤害程度等信息,以便进行后续分析。
受害者画像分析
通过分析受害者的性格、行为、家庭背景等因素,描绘出受害者的画像,以便更好地进行预防和干预。
霸凌行为特征分析
对收集到的霸凌事件数据进行特征分析,提取出共同的行为特征,如霸凌者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等。
霸凌行为预测模型
基于历史数据和特征分析,建立霸凌行为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霸凌事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基础数据分析模型
02
类型与行为模式
Chapter
如威胁性姿态、恶意挑衅、恐吓等,意图通过身体语言来展示力量和威胁。
攻击性动作
肢体霸凌往往导致受害者身体受伤、疼痛或残疾,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伤害后果
包括推、打、踢、咬、勒等肢体接触行为,以及强迫他人进行身体上不情愿的活动。
暴力行为
肢体霸凌识别要点
言语攻击
包括辱骂、嘲笑、讥讽、贬低等,旨在伤害受害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心理控制
通过持续的语言霸凌,使受害者感到恐惧、无助和孤立,进而控制其行为和思想。
传播谣言
编造并散布关于受害者的不实言论,破坏其名誉和人际关系。
语言霸凌心理机制
排挤孤立
通过集体排挤、拒绝参与集体活动等方式,使受害者感受到被孤立和排斥。
01.
关系霸凌隐蔽特征
操控关系
利用权力或地位优势,威胁或强迫受害者服从自己的意愿,如威胁不让其参与某项活动或交往。
02.
情感剥夺
长期忽视、冷漠对待或故意疏远受害者,使其感受到情感上的缺失和孤立。这些隐蔽的关系霸凌行为往往难以被察觉和证实,对受害者的心理伤害尤为严重。
03.
03
心理影响分析
Chapter
受害者创伤反应
情绪波动
社交恐惧
学业退步
身体症状
被霸凌的学生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霸凌行为会影响受害者的学习成绩,出现逃课、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遭受霸凌的学生会对社交产生恐惧,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形成孤僻的性格。
长期遭受霸凌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如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
家庭因素
心理问题
社交影响
性格因素
施暴者往往生活在缺乏关爱、教育方式不当或家庭氛围不和谐的环境中。
施暴者可能存在自卑、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通过霸凌他人来发泄情绪。
施暴者可能受到身边不良行为的影响,认为霸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施暴者往往具有攻击性、霸道、缺乏同情心等性格特点。
施暴者行为成因
A
B
C
D
沉默效应
旁观者可能因为害怕被霸凌者报复或成为下一个目标而选择沉默。
旁观者群体效应
责任感缺失
旁观者可能因为责任感的缺失,未能及时制止霸凌行为或提供帮助。
模仿效应
旁观者可能会模仿施暴者的行为,从而成为新的霸凌者。
心理负担
旁观者可能会因为目睹霸凌行为而产生内疚、不安等心理负担。
04
识别与干预流程
Chapter
观察学生行为变化
注意学生是否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暴躁等异常行为。
早期预警信号筛查
留意学生关系动态
关注学生之间是否出现排挤、孤立、欺辱等现象。
评估学生学业状况
学业成绩突然下滑可能是受霸凌的信号。
收集匿名举报信息
设立匿名举报渠道,收集校园霸凌的线索。
01
02
03
04
2014
标准处置流程框架
04
01
02
03
确认霸凌事件
收到霸凌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确认事实。
制定处置方案
根据霸凌事件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
实施处置措施
对霸凌者进行处罚,为受害者提供支持和保护。
跟踪与评估
对处置效果进行跟踪评估,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家校协作响应机制
家长沟通与协作
及时与家长沟通霸凌事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家长教育与培训
开展家长教育,提高家长对霸凌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家校联合监督
家长与学校共同监督学生行为,预防霸凌事件发生。
家校共同关怀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