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政治新学期计划高一.docx
文件大小:18.11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2.11千字
文档摘要

政治新学期计划高一

一、计划目标

夯实基础:系统掌握高一政治必修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的核心知识点,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重要论断,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培养学科思维:初步形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

提升学习能力:掌握高中政治高效学习方法,包括自主阅读、归纳总结、理论联系实际等,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课后复习质量。

适应考试要求:熟悉高一政治考试题型、命题规律和答题规范,通过阶段性测试和练习,提升应试能力,争取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对高中政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考试要求尚处于适应阶段。初中政治以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为主,而高中政治更注重理论深度和系统性,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方法不适应、知识理解困难等问题。同时,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时政分析能力上有待提升,需要在新学期加强针对性训练。

三、学习内容与安排

(一)教材知识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8周)

基础学习(第1-4周):每周学习1-2个章节,逐课梳理核心知识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等。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标记重点、难点和疑问点;课后及时完成教材配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深入理解(第5-8周):以专题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如“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等。通过对比分析、案例讨论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阅读相关拓展资料,如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片段、党史故事等,拓宽知识视野。

《经济与社会》(第9-18周)

基础学习(第9-12周):按章节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要素分配、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学习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物价波动、就业创业等,理解经济理论知识。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每课知识点,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综合运用(第13-18周):开展经济热点专题学习,如“数字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经济举措”等。分析热点事件背后涉及的经济知识,尝试用所学理论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加强主观题答题训练,掌握原因类、措施类、意义类等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方法培养

课前预习:每节课前预留15-20分钟时间预习教材内容,阅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概念和问题,尝试完成预习思考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跟随老师的思路理解知识点。做好课堂笔记,记录老师强调的重点、补充的拓展内容和解题思路。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确保当堂知识当堂消化。

课后复习:每天课后用30分钟左右时间复习当天所学内容,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整理错题,分析错误原因,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每周进行一次单元复习,构建单元知识框架,巩固知识体系。

(三)学科能力提升

时政学习:每周安排3-4次,每次10-15分钟,通过观看新闻联播、阅读《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杂志或浏览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站,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建立时政笔记,记录热点事件,并尝试运用所学政治知识进行分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阅读拓展:每月阅读1-2本政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等,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思维深度。阅读后撰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分享学习心得。

思维训练:定期进行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训练,如分析政治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探讨不同经济政策的利弊等。在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严谨性。

四、时间规划

时间段

学习任务

周一至周五

每天早上:背诵前一天所学政治知识点15分钟

每天课后:复习、完成作业30-40分钟

每周三、五晚上:时政学习15-20分钟

周六

上午:进行本周知识系统复习,构建知识框架,完成一套单元练习题

下午:分析错题,总结解题方法,阅读政治拓展资料

周日

上午:预习下周要学的政治教材内容,标注疑问点

下午:进行时政热点分析和主观题专项训练

五、学习效果评估

日常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日常评价。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作业准确率高、按时完成预习复习任务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存在问题的及时指出并督促改进。

阶段性评估:每学完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检测知识掌握情况。期中、期末考试前进行全面复习和模拟考试训练,分析考试成绩,找出知识薄弱环节和学习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