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 回忆我的母亲核心素养教案(详细版)(2025秋) .docx
文件大小:42.92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4.91千字
文档摘要

1

14回忆我的母亲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传承作者的忠孝情怀及其母亲勤劳一生的传统美德。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思维能力]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把握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的品格。(重点)

[审美创造]品味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文章主线。

2.梳理具体事件,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线索和记叙顺序。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展示课题《回忆我的母亲》)

师:母爱是人世间一首唱不完的歌,从古至今,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着母爱的崇高,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歌颂母爱的诗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朱德同志用真挚的感情谱写的一曲动人心弦的赞歌——《回忆我的母亲》。

[设计意图]用背景歌曲渲染气氛、吸引学生注意,以动情解说直接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学展示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字词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背景链接”“字词清单”栏目)

2.初读感知

(1)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师: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大意。

预设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是总领全篇的段落。第二部分(2-13),是对母亲“勤劳一生”中“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第三部分(14-17),在前文具体记叙的许多事情的基础上,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梳理文章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段意,明确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

(2)朱德的母亲给朱德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出文中表现母亲性格和品质的词语,并概括总结出文中没有直接写明的性格、品质。

预设聪明能干、任劳任怨、性格和蔼、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爱憎分明、支持

革命、深明大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圈点勾画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再读课文)

1.根据具体事件感受母亲的形象

师:母亲的性格与品质在文中是通过哪些事件表现出来的?请完成下面表格。

课件出示:

关于母亲的事件(经历)

母亲的性格品质

“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

想办法维系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接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宽厚仁慈、同情贫苦

2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识大体、明事理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勤劳朴实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坚韧顽强、勤劳能干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理解、支持革命

年老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设计意图]用表格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选材典型的特点。可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的母亲,从……可以看出”的句式给学生以抓手,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的培养。

2.分析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线索

师:课文是怎样将这些琐碎的事件有序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课件出示:

1937年到去世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支持“我”的事业,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1937年到去世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1927年

1919年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1919年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1905年前后

1908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退佃、搬家和遭遇天灾从“我”能记忆时起

退佃、搬家和遭遇天灾

从“我”能记忆时起

整日劳碌着

(出示时间轴线图,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本文以时间为序,以母亲“勤劳一生”为主线,选取母亲一生中的典型事件来表现母亲的性格与品质,纵横交织,层次分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设计意图]将学生找到的这些事件用时间轴线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本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典型事件的特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人物魅力,进一步理解“我”对母亲的情感。

2.体味文章的语言,探究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找出议论、抒情性的语句,理解其含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发思考

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整体把握了文章结构,分析了朱德母亲的形象。此前我们也提到过,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之一是有“我”的存在,那么,这篇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呢?“我”在文中表露出何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

二、精读细研,探究写法

1.走近人物,加深理解

资料助读: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