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性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在教材体系中,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第二节的内容。学好本节课内容能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2)知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3)理解溶解度曲线图并会从中获取信息
◆?过程与方法:(1)在实验中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2)绘制溶解度曲线,学会用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合作、善于质疑的品质。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节已经定性学习了溶液的饱和性。为本节课定量研究物质溶解度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另外,学生也具备有关溶解的生活经验,也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生活经验基础。
【教学方法】
我准备采用“启发——引导——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图表、比较归纳,从而获取新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的教学行为
(提问、讲解、展示、实验等)
学生学习行为
(预想的回答、讨论、实验等)
设计意图
导入
【知识回顾】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如何不饱和溶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溶液?2、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3、两者间如何转化?
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演示实验,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判断:
【演示实验】比较两种溶质溶解能力大小:1、足量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分别溶于等量不同温度的溶剂中2、足量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分别溶于不等量相同温度的溶剂中3、1g氯化钠和硝酸钾,分别溶于等量等温度溶剂中
【提问】:这几组实验是否能准确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
【PPT展示实验】
【提问】哦,同学们很容易发现实验一和实验二不可行是因为条件不同,那么实验三问什么不可行?
【总结】很好,那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总结比较两种溶质溶解能力大小需要的条件是:定温度、定溶剂的量、达到饱和状态。
【回答】1、溶液的概念2、在一定温度下,想一定量的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再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观察、思考】
【思考、回答】不能
【观察】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是:温度不一样,溶剂量不一样……
【思考】溶质的量太少了
激发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引导思考,总结出比较两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条件
过渡
类比引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实例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知识点
1
固体溶解度
【过渡】物理上我们可以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硬度来表示物体的坚硬程度,那么我们化学上也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溶质溶解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解度。
【PPT】好了,我们一起看一下固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概念中注意三点,【强调】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
【习题】举个例子啊,例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我请同学来理解一下。【提问甲、乙】看来大家对固体溶解度的基础概念理解的还不错,那接下来我们实际应用一下。
【小练习】略
【过渡】固体的溶解度能让我们定量的比较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大小,那我们能用更直观的方法来将千千万万的物质分类么?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课本36页的资料卡片考虑。
我想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可以按照溶解度的大小,将物质划分出四种不同的溶解性:
这里须注意的是:20°C时
【思考】【观看】【记录】
【回答】甲: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
乙:在20℃时,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g氯化钠。
【阅读】【思考】
【记忆】
过渡
我们学习了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也知道了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让我们应用到实际做题当中看看是否全部掌握了。
过渡
引导观察图表,使学生总结出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顺便可以锻炼学生从血便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知识点2
溶解度曲线图
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过课本了,我请个同学来回答一下【提问】溶解度有几种表示方法?很好,表格法能够知道某种物质的具体数值,曲线法有什么优势?【PPT展示】【引导回答】来看一下屏幕上的溶解度曲线图,看一下能从曲线图中获取那些信息?【小练习】略
【阅读课本】【回答】表格法、溶解度曲线法
【回答】直观、
【思考】【回答】
1: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