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12大热点主题+10主体段+高分范文.docx
文件大小:27.15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7.49千字
文档摘要

主题一:微笑之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诗人泰戈尔说:“当你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你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

材料二:考古学家在敦煌壁画中发现一幅唐代“供养人像”,画中人物唇角含笑,宁静祥和。学者评论:“这一抹微笑穿越千年,让冰冷的石窟有了温度。”

材料三:某城市开展“微笑驿站”公益活动,志愿者用微笑服务帮助迷途老人、安抚焦躁旅客。一位受助者留言:“那个微笑像一束光,瞬间融化了我的不安。”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或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关于“微笑”的高考模拟作文题,将微笑从日常表情提升至文明哲学高度,既呼应传统文化,又观照现代性困境,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微笑的情感价值、社会意义及文化内涵,适合考察学生的文化积淀与思辨能力。

核心主题:微笑的多元价值——从个体情感表达到社会文明纽带,再到文化精神符号。

材料一(泰戈尔):微笑的“爱”与“怕”:微笑具有亲和力与治愈性(爱),大笑可能显露锋芒(怕)。

立意方向:微笑是柔性的力量,能以温和化解对立,彰显沟通智慧。

材料二(敦煌壁画):微笑的“穿越性”: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体现人类对和平与美好的永恒追求。

立意方向:微笑是文明的基因,承载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色(如东方“和”文化)。

材料三(微笑驿站)微笑的“功能性”:在现代社会中修复人际关系,构建信任纽带。

立意方向:微笑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能激活社会善意循环。

【拟题参考】

1.《从唇角到心灵:论微笑的文明升华》

2.《以柔克刚:微笑的辩证法》

3.《找回消逝的笑靥:论真诚的微笑》

【写作建议】

避免浅层化:不堆砌“微笑很重要”的事例,深入剖析其为何能成为“通用语言”。

突出思辨性:微笑是否总有积极意义?(如“强颜欢笑”的压抑性)

微笑的边界在哪里?(如面对不公时,微笑是否等于懦弱?)

联系现实:可结合“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焦虑”“网络戾气”等,谈微笑对修复社会生态的作用。

【范文参考】

微笑的温度

诗人泰戈尔曾以精妙的慧心点出微笑那魔法般的双重力量——它既如春风化雨般抚慰人心,也如惊雷霹雳般震撼灵魂。而当我凝望敦煌壁画上那抹穿越千年的微笑,则恍然顿悟:这无声的语言所携带的温度,原是足以抵御时间寒流的暖流,更是人类文明长河中永不熄灭的星火。

微笑的温度,首先在于其化解历史沧桑、赋予冰冷遗迹以生命气息的奇迹。

莫高窟深处那唐代供养人的唇边浅笑,如同时间长河中永不消逝的微光。它轻盈地拂去千年尘埃,使石壁的坚硬线条突然被一种柔和的温度融化。这抹微笑使冰冷石窟的庄严获得了人性的呼吸,正如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笔下那缕神秘笑意,早已超越画框的边界,成为人类精神家园中永不褪色的暖色。时间流逝虽似寒霜,但微笑中传递的暖意,却成为人类文明长河中永恒的春水,冲淡了历史冷酷的沟壑。

微笑更深邃的温度,在于它点燃人心、疗愈灵魂的力量。

泰戈尔的诗句点破微笑那微妙平衡的智慧:如同溪流般的微笑能悄然汇聚成爱的汪洋,而若如瀑布般倾泻的大笑,则可能令世界惶惑退避。这一缕恰到好处的暖意,恰是心灵间最珍贵的馈赠。当城市“微笑驿站”志愿者那轻柔的笑靥如晨曦般照亮迷途老人的惶惑,或如暖风般抚平旅客焦躁的褶皱,我们便目睹了这温度的神奇转化——它瞬间融化了陌生心灵之间的坚冰,其力之巨足以使心与心在刹那间相互照亮。这无声的暖流,胜过万语千言。

微笑的温度之所以永恒,在于它如星辰般恒定,超越个体生命的短暂,成为人性长夜中永不熄灭的灯塔。

那敦煌壁上的笑意虽隔千载,却仍能穿越时空阻隔轻触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它无需宏大宣言,只是默默印证着人类心灵深处共通的光明渴望。当无数个体微小的笑意在时间长河中汇聚,便形成足以抵御世间寒意的暖洋。这份温暖沉淀为一种文明的“体温”,在世代更迭中持续传递着希望与力量。

当历史以其厚重沉默着,当未来以其莫测默然着,微笑便以其不可言说的温度成为我们存在的明证。它不声张,却让冰川后退;它不索取,却让心灯长明。

愿我们皆能成为这温暖光明的传递者,在每一个相遇的刹那以微笑为笔,书写生命的暖意诗篇——纵然时光凛冽如刀,那唇边不灭的笑意,终将是人类文明最恒久的体温,也是灵魂最深的锚点。

主题二:文脉传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这一终极追问贯穿人类文明史。

三星堆青铜面具凝视着古蜀文明的迷雾,提醒我们“来处”的深邃;“天问”探测器奔向火星的轨迹,标记着人类对“去向”的求索;而良渚古城的水坝与稻种,则在五千年前便写下了文明延续的答卷——来处是根脉的沉淀,去向是星海的征程,而真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