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一交响序曲》作品分析及教学反思.docx
文件大小:1.42 M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7
总字数:约1.41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一交响序曲》作品分析及教学反思

序曲是音乐体裁形式的一种。最初,它仅仅是为了等待观众人场而演奏的简短音乐段落,并无固定形式。新教材人音版七下第三单元——序曲赏听,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能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结合音乐要素、创作激发、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知识来理解,进而更好地领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本节课听赏曲目——《第一交响序曲》。

《第一交响序曲》是作曲家关峡根据其所作歌剧《悲怆的黎明》的音乐,于2003年重构而成的交响序曲。该曲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作为配乐广为传播,深受大众喜爱。作品采用人性化的音乐表达方式,注重展现人的心灵及情感诉求,通过管弦乐的丰富手段营造出厚重的情感氛围。

本节课难点:结合引子旋律线、配器、作品简介,感受中华民族在漫漫岁月中前赴后继的光辉形象,以及在革命历程中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重点:划分首部的曲式结构,分段赏析。

引子主题在整部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并贯穿全曲。在听赏引子环节先让学生听辨主奏乐器(铜管乐组),听完之后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和老师一起画引子部分的旋律线,再进行分析(旋律线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以下行四度,上行五度进行。营造出跌宕起伏、前赴后继的氛围。小号加入后的旋律配合三连音的节奏,对乐曲起到了推动性作用,使情绪不断高涨。)引子部分描绘了革命先辈们奋勇前进、充满希望的画面。

这是一首复三部曲式,也就是说在这三部个部中,可以是二段体,也可以是三段体。

这节课重点欣赏的是引子部分于A部的A、B乐段,让学生完整聆听A部,并尝试根据旋律划分段落。根据所学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听辨出来是三个不同的乐段。但是在听辨力度时,有部分学生无法判断,需要单独讲解什么是力度,并加上板书。分析A段主题:a+ba+b1。

(板书:A、A1+B、B1+C/力度:强、弱)

B乐段以钢琴作为主奏乐器,在分析B乐段时,设问:“这一乐段的情绪如何?”引导学生分析A段与B段在情绪表达上的不同。在这一段中,平缓的旋律奏出柔情与希望,与A乐段产生对比(旋律饱满激昂,宽广且富有歌唱性。这一乐仿佛在叙述着老一辈革命者,经历艰难人生后的无怨无悔。尽情讴歌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

C乐段由大提琴与小提琴交替演奏主旋律,仿佛诉说着历经艰难人生后的无怨无悔。

最后完整欣赏《第一交响序曲》。在上这节课中,大部分同学都能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尤其是在分析曲式结构,还有乐段分析这种有点难度的问题,很多学生是积极参与进来的,令我最意外的是有个学生把A部中的每个小主题都听辨出来,一开始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他听错了,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直到我把下图展示出来之后所有学生都惊呆了。与这位学生分析的完全一样。

很多音乐老师包括我在内,很不理解为什么在初中课本加入复三部曲式,为什么分析这么大的音乐作品,为什么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分析作品片段的旋律构成、和声运用及配器技巧。这些知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但经过近一年的教学,我发现他们完全可以掌握这些知识,大部分学生是能够并且正确的分析音乐作品。

初中生学习逐渐紧张,听音乐的时间少之又少,尤其是在欣赏交响乐的时候,哪怕这首作品的旋律如何激昂奋进,都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教师疲惫,学生也两眼发昏。所以这类课程在设问上就要多下功夫,要由易到难,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仅交会学生欣赏音乐,同时还要根据作品背景,感受不同时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