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目
录;第一部分;局部抗战;全国抗战;9月18日日军在奉天(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开始。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
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运动掀起
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饧虎城在匹安
发动。“兵谏”,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会委员长蒋介石,逼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山匹平
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歼敌10余人,
取得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队首场胜利·;南京大屠杀;台儿庄大捷;1939年11月初,八路军在反荡”战斗
中于河北黄土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阿部规秀是抗戲以来被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1940年8月一12月,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大规进攻,先后参战兵力共105个团,毙伤日军2万余人;1941年12月一1942年1月间,日军进玫长沙,中国军队奋起反击,给予日军重大杀伤,取得会战胜利。;中国远征军出师;豫湘桂战役;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同志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对日军发动大规模反攻·。;台湾光复;第二部分;;“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返乡。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回民支队在他率领下,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
;方志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1934年11月初,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抗日英雄谱;抗日英雄谱;抗日英雄谱;第三部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心系祖国命运的中华儿女,正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肩并肩,手挽手,冒着敌人的炮火,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中国人民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的时候,正是在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鼓舞下,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屈服,而是坚强地挺直脊梁,奋起反抗,殊死抗战。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的必胜信念,是赢得对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坚强精神防线,是获取抗战胜利的意志保证。;学习完毕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