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明清时期设置河道总督,负责全国水道的治理,对黄河的治理尤为重视,采用加固堤防等各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患。明清时期为什么特别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兴修水利对于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清朝《黄河筑堤图》(局部)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知道明清时期在统治者的推动下,农业、手工业、商业获得较大发展,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起到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是国家安定与社会进步的基础。(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通过研读材料,了解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课堂教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阅读教材P116--117,了解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阅读教材与材料,小组讨论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相关史事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材料:清朝中原地区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自顺治朝开始垦荒,官府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土地开垦活动。土地的开垦和利用,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耕地总面积增加,清朝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这主要表现在播种、选种、育种、施肥、土壤改良、农作物品种等方面,都比前代有所进步。清朝初年,中原地区境内的各府、州、县掀起一场集中兴修农田水利的浪潮。——摘编自李华欧《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明清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如开基荒地、兴修水利等。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阅读“相关史事”和表格,小组讨论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相关史事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阅读教材第二目中的“相关史事”,结合教材正文内容,概括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相关史事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景德镇的民窑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明朝时,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尤其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阅读教材第二目中的“材料研读”,想一想:“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材料研读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机户出资,织工出力”说明机户与织工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商业阅读材料和教材P118,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姑苏繁华图》(局部)画面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景象。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
材料:清朝江南棉布字号基本上集中在苏州。这种棉布字号,乾隆四年(1739)有45家,其中以汪益美字号营业额最巨,一年销布百万匹,益美布遍行天下,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摘编自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工商繁荣的写照一一姑苏繁华图》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人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