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背记要点
【知识整合】明朝的统治
时空定位明朝的设三司、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强化君主专制。
2)知识构建:明朝的统治
【背记要点】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1.元灭原因: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年黄河下游爆发农民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
2.明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明太祖。
3.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1.主要内容:
(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互不统属,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3.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商业(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易错易混】明朝科举与隋唐科举的不同点
项目
隋唐科举
明清科举
内容
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
仅限于“四书”“五经”
问题观点
可以发挥个人见解
仅限于朱熹的观点
文体
文体不限
仅限于八股文
影响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
【温馨提示】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丞相管理行政;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由六部分理朝政。丞相的设立到废除,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2.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历史解释】
1.科举制的演变
2.明太祖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些措施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唯物史观】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消极性: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一人之手,杜绝和排斥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的统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