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随后攻占元大都,结束元的统治。
2.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后迁都北京。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政治、思想两方面
(一)政治——全面改革官制
1.内容
(1)在中央:①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力统归兵部。
③设立“厂卫”: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明宪宗设西厂。
厂卫职责: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由皇帝直接指挥,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厂卫”设立是明朝皇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重要标志,最具特色。
(2)在地方:①废行省,设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力;
②分封诸子,监控地方。
2.官制改革特点:权力分散,各部门互不统属,相互制衡。
3.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4.封建社会皇权与相权变化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二)思想——八股取士制度(科举改革)
1.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
2.题目: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3.格式:“八股文”
4.影响: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民族关系
1.与女真: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
2.与蒙古:
(1)明初,蒙古各部与明朝时有战争。
(2)“隆庆和议”: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200多年的战争状态,有利于蒙汉民族交融。
四、小结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三宝太监)
1.目的: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主要目的);
2.概况
(1)时间:1405年到1433年(前六次明成祖、第七次于明宣宗期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2)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活动:访问各地首领,赠送礼品,进行商品交易。(了解)
3.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②提高了明朝的威望,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了解):
(1)根本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物质前提
(2)客观原因: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技术条件
(3)主观因素:郑和本人的吃苦耐劳、大无畏精神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4)皇帝的支持。
5.郑和精神: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崇尚和平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中国沿海倭患严重。
2.概况: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先后平定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患,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4.名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5.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正义之举,得到人民的支持。(2)戚家军纪律严明,能征善战。(3)戚继光高超的军事才能。
三、援朝战争
1.宗藩关系:大明继承我国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国王进行册封,他们向中国纳贡称臣,形成宗藩关系。
2.援朝战争: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取得胜利。
四、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主权仍是中国)
1.背景:16世纪,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2.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五、明朝对外关系特点: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1)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郑和下西洋。
(2)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戚继光
戚继光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1.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了解)
(1)皇帝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统治集团内部结党营私。
张居正
张居正
2.张居正改革: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