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哲理散文文章
【阅读点津】
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这类散文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进行说明,不需要严密的论证,显得妙趣横生且富有感情。阅读哲理散文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整体感知,读懂文章内容——明白写了什么;②分析结构,理清思路——明白文章怎样写的;③分析主旨,把握情感——弄清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典型例题】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
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
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⑧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⑨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⑩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bózhàng)”,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思念家乡: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想一想:选文第③自然段作者提到搭积木游戏有何用意?写同在大风下,人们在五层和二十五层的不同感觉又想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①说明大楼摇晃时靠近顶层位置的会最先倒下的现象;②说明楼层越高,摇晃越厉害;③作者运用举例子和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使道理更加通俗易懂;以生活中常见现象为例更具有说服力。
你学会了吗?我们来挑战一下下面的试题吧!
【苏州市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六年级期中测试题】
箭袋树的舍弃
博文
有这样一种植物,为了生存,它们选择勇敢地去牺牲,去舍弃,这种强悍与勇决,令人类也汗颜惊叹。
在非洲纳米比亚沙漠南部,几乎永远不下雨,并且酷热难耐。干旱、酷热的环境,让生命望而却步,但是,这里仍然有一种树木在不屈地生长着,因为沙漠里没有别的树木生存,这些树木就常常被土著人砍下、掏空做成箭袋,所以它们被称为箭袋树。
箭袋树是终年得不到水分的,但又终日暴露在阳光下,所以,它们为了生存,就用了许多办法来贮存水分。它们把水分涵养在肥厚的叶片里,潜藏在膨大的枝丫里。它们的叶片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外皮,而皮孔的数目极少,以将水分蒸发减到最少。同时,它们又在树枝上盖了一层明亮的白色粉末,用来反射阳光。但是,这些办法还是远远不够的,箭袋树要生存,就得呼吸,呼吸就不可避免会产生水蒸气,水分一旦蒸发,它们必然会干枯而死。
从理论上讲,箭袋树必死无疑,但沙漠中却仍可看到箭袋树坚强挺立的身影。人们对这个有悖生存常理的现象惊叹不已,经过观察终于发现了它们死中求活的秘诀——截肢。每到干渴欲枯、生死攸关之际,箭袋树就会突然自断肢体,无数正在生长的枝叶,纷纷断离树干,这些伤口会立刻被牢牢封闭,只留下刀削般平滑的疤痕,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坚强与壮美。
有许多像箭袋树一样的生命,它们能在绝境中存在,是因为它们珍惜并热爱着自己的生命。而热爱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懂得去牺牲、去割舍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