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使命开新局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艺术院校
李艺英苑聪雯
徐永胜,男,中共党员,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秘书长,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召集人。
记者:中央戏剧学院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与生俱来地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的延安精神血脉,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引领中国戏剧影视教育发展的重任,学校是如何将两大使命交会对接,使其双向建构、同向发力?
徐永胜:中央戏剧学院自1950年4月正式成立以来,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中戏人赓续延安鲁艺红色血脉,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继承中华民族美学传统,博采众长,厚基礎、重实践,秉承“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致力于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为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戏剧影视类专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始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戏剧影视精英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的重任。多年来,中戏人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之路。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我们党一手创办的大学,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持续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夯实事业发展的根基。多年来,学校坚持将党的领导放在首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针,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文化的重大战略,将全校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始终坚持艺术教育的“人民性”,始终坚持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艺术人才,也就是“人民艺术家”。学校坚持“德才兼备、德为艺先”的人才培养标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和艺术教育方向,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戏剧影视精英人才。
三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中国大地办教育,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融入到发展道路中,更加明确和清晰了中国特色戏剧影视艺术教育道路,牢牢把握办学方向,为教育使命、文化使命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党委秉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坚持将戏曲、曲艺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科研和创作实践中,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
学校党委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坚持民族化发展道路,对照“四个服务”要求,立足特色优势,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以构建“中国演剧体系”为指引,努力构建完善的“话剧—戏曲—曲艺”教学体系和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原创话剧《桃花扇》《青春之歌》、原创音乐剧《家》《八女投江》、歌剧《山村女教师》《冰山上的来客》、舞剧《没有硝烟的战场》等一大批优秀艺术作品。同时,学校广大师生和校友在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以及戏剧、影视领域中的杰出表现和优秀成果,都充分证明了学校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记者: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如何引领学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发挥其独特作用,以高等戏剧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推动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
徐永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使命,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从以下方面努力推进贯彻落实: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组织全体成员开展集中研学,深刻领悟蕴含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丰富内涵。同时,面向全院师生发出通知,要求各基层党组织认真组织专题学习,形成浓厚氛围,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切实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深悟透,并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高校具有人才和智力的集聚优势,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方面有不可替代乃至更加重要的作用。学校坚持“有组织科研”,从承担党和国家艺术基金等重大研究课题到北京市和学校的科研项目安排,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多维度、多角度进行研究阐释,积极推出“构建中国演剧体系”等相关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家的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智库作用,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三是强化教学实践。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