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与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延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习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所谓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文化部门认定,能熟练掌握某种非遗项目技法,且具有权威代表性或社会大众公认影响力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有着严格的标准,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法律赋予的更多义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具体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传承和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
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与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延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传习所进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将担负起以下功能:在传习所场馆内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展演工作,建立传承机制、大力培训传承人,做到后继有人,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例如保存、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宣传,开展文化交流等。
(1)传承人队伍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非物
业、旅游业的经济增长点服务。
五、总结
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政府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不仅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和保护理念,而且注重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初步探索出一些成效显著的保护方式。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应该实施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方式,其中活态传承是核心,活态传承的核心是传承人,而以传承人为核心的传习所成为必要场所。传习所的建设成为目前较为有效的保护方式,建设传习所,体现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同时从传承人自身来说,提高了传承人的自信心,增加了传承人的专业性,拔高了传承人的视野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3]六盘水市非遗中心.六盘水市非遗保护制度建设情况调研.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16,0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