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
;目录;艺术与现实;歌德的艺术与自然关系;艺术对现实的依附与超越;艺术创作过程;古希腊至19世纪观点;;19世纪后艺术与人的联系;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理论;艺术品作为内在现实的表征;罗兰·巴特的文本层面分类;符号(功能)层面的含义;形象(行动)层面的构成;;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批判;;艺术与审美人生;艺术审美活动的创造性;艺术境界的超越性;艺术作为精神自由途径;艺术作品的精神性特征;
第一章艺术鉴赏概述;目录;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与艺术掌握世界;形象性与艺术掌握;感性直觉性的重要性;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分类;一、艺术的审美特征;;再从表现性的艺术对象来看,艺术的非现实性也是一种根本的性质。但表现情感不同于暴露情感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说:“表现情感决不能和暴露情感混为一谈,后者是展示情感的种种症状。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表现情感的人,决不是指他害怕时就脸色发白、张口结舌,或者他生气时就脸色发红、大声咆哮等等。”
美学家苏珊·朗格也说:“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托尔斯泰主张“用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观众或听众”就是艺术;;卡瑞尔依据空间并存和时间序列的原则将艺术分为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和绘画)、音乐(包括器乐、声乐以及二者的综合)和诗(包括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诗)三大类。
哈特曼根据艺术对象呈现给人的不同方式,把艺术分为知觉的(包括造型艺术、音乐、模拟的动作和舞蹈)和想象的(包括史诗、抒情诗、戏剧诗)。
总的说来,艺术可以根据艺术对象的时空关系分为时间艺术(文学、音乐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时空综合性艺术(戏剧、影视、舞蹈等);可以根据艺术与现实间的关系分为再现性艺术(绘画、雕塑、叙事文学等)和表现性艺术(音乐、舞蹈、抒情文学等);可以根据艺术对象对我们呈现出来的方式分为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听觉艺术(音乐)、想象艺术(文学等)、视听综合艺术(戏剧、影视等)。;20世纪以来随着有声电影电视艺术——多媒体技术这三次根本性转折的推动,传统的艺术分类界限已被打破,艺术家破除原有分工全面创新的历史性要求正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21世纪,由于情感技术、记录和复制技术、播放技术的进步,对于视听媒介信息的综合加工将变得更加容易,嗅觉媒介、味觉媒介、触觉媒介的利用也日益临近:“嗅觉唱片”“触觉电影”和虚拟现实游戏等新实验及其产品已透属出若干消息,可以说,未来艺术队伍中的新人,是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将新科学技术运用于艺术的艺术新人。我们可以名之曰“多媒体艺术家”。;艺术鉴赏的审美准备与审美活动;艺术作品(艺术本文)与审美对象的区别,是了解艺术鉴赏的前提。;首先,伊瑟尔认为,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文不是一种封闭式结构而是一种开放式结构,它包含着无数的未定点和空白。这些未定点和空白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它们使文学作品表现为作者所设计出来的一种空框式结构,呼吁读者的合作。所以,伊瑟尔把这种包含不定点和空白的结构称为“召唤结构”。作品在没有被人阅读之前就只是一种召唤结构。
第二,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不等于单向被动的接受(不等于本文的信息单向地传递给接受者),阅读包含着读者参与建构审美对象的特殊“主动性”。阅读作为主动的介入是审美对象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当然,这种“主动介人”的构建过程通常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我们通常对它的忽视并不证明它不存在,而只证明它是在无意识中自发进行的。);第三,审美对象产生于艺术作品与观赏者的“交流”之中。伊瑟尔把作品与该者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出审美对象的过程称为一种“交流”。他所说的交流不同于日常的交流。日常的交流是对等的,作品与读者的交流则是不对等的。作品(本文)不是一个活人,无法自发地响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提示或提问,本文与读者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作品(本文)包含不定点和空白的开放结构来进行的。作品(本文)的确定部分与不确定部分引导着阅读作品的过程,读者对作品(本文)空白和不定点的不断否定,使审美对象得以真正产生,从而使审美活动得以真正实现。;艺术鉴赏的普遍性与个性特征;主观性;另一方面,对同一作品的鉴赏与鉴赏之间总存在一些不可改变的共同的东西。鉴赏虽然是鉴赏者主观的参与过程,但同时又是在作品本身限制之下进行的超主观的交流过程。作品的制约对鉴赏活动来说是一个根本的要素。;参考资料: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彭吉象主编:《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3.叶郎朱良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4.叶郎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第2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上海三联书店。
6.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